2017年,《无问西东》电影定档发布会上,导演李芳芳携章子怡、张震、黄晓明、王力宏、陈楚生几位影星共同出席,主持人代表观众提问:“你是如何请到台上这几位大明星来出演的?”
“唯一的办法是凭借动人的故事。”李芳芳回答如是。
这部电影原本是为了献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结果几经波折,六年后才得以面世。
电影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片方的宣传语也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明明是奔赴一场灾难,就像赴一场华丽的盛宴”。
2018年电影上映,斩获7亿票房,获豆瓣7.6评分。这样的成绩,似乎也算可以,但是和《芳华》的13亿票房相比,它又显得逊色不少。同样涉及青春与选择,时代与人性,《无问西东》真的比《芳华》差吗?
三刷完《无问西东》,我只想说,这是一部被你们严重低估的佳作。
1.不只是对清华的礼赞,它是一阙横跨百年的命运交响曲“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首创立于1923年的清华校歌,拉开了电影的序幕。
四代人,四个故事,跨越一百年光阴,如同春夏秋冬起承转合,遥相呼应,《无问西东》如此展开。
把这四个故事完整地串联起来的,是两个中心主题——“心之所向”和“无问西东。”
电影的第一个主题是“心之所向”。故事一的张果果,在要不要资助四胞胎时产生了犹豫,最后看到四胞胎生命垂危,他选择了听从内心,帮助他们;故事二的王敏佳,本可以对老师的生活境遇置若罔闻,但她听从内心写信警告师母,落得被批斗最终毁容的下场;一起写信的李想,最初为了支边名额选择明哲保身,当他站在王敏佳的坟前时,他幡然醒悟了,选择了听从内心,把全部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父母,自己葬身雪地;故事三的沈光耀,出生南方富庶之家,本应听从母亲的话畅享生活、出国躲避战乱,可他听从内心做了飞行员,最后与军舰同归于尽;故事四的吴岭澜,文科成绩满分,而实科(理科)却挂了科,他认为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因而随波逐流选择实科。直到校长的一番话让他醒悟,他最终遵从心之所向,选择了文科。
电影的第二个主题是“无问西东”。故事一的张果果,毅然拒绝了同事职场斗争的诉求,坚守了内心准则;故事二中的陈鹏,无论是在工作的去留,爱情的取舍,人生方向的选择上,他都无需询问他人,遵从内心;故事三的沈光耀,明白当时华北之大,早已容不下一张清净的课桌,他弃笔从戎,无怨无悔;故事四中的吴岭澜,在选择文科后,不再随波逐流,一生报效清华,教书育人。
电影的叙事始终串联“心之所向,无问西东”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又让整个故事得以升华。
清华历经百年变幻,在四个不同的时代里,充斥着一样的盲从、动荡、浮躁,四个故事的主人公却选择逆流而上,如同一束光,打破黑暗,悄然照明世界。影片中的拷问,深情,执着,勇敢,无一不表现得触动心灵,清华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就在这四代清华人的身上不断延续、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说《无问西东》是一部清华的礼赞,不如说它是清华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礼赞。
2.数字时代最后的胶片质感,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以细节动人有人说,看完电影《无问西东》,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深情。只要看一眼电影的主创名单,你就会知晓这种深情来自哪里。
导演李芳芳是我国第一个出版散文集的中学生,16岁时,她的《十七岁不哭》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获得飞天奖和金鹰奖荣誉,后被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同时录取,可谓才气逼人。这样精彩的履历,让电影的创作力和艺术张力有了保证。李芳芳主张《无问西东》使用全胶片拍摄,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十分有质感。
影片的艺术指导由香港美术大师朴若木担任,这位大师在业界口碑很好,名作频出,他曾担任《阮玲玉》《人在纽约》的艺术指导,《胭脂扣》的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在创作方面,朴若木大部分作品都着力追求一种写意的效果,《无问西东》的布景、道具、服装等同样也呈现出诗意而质朴的感觉,十分贴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