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重刷了一遍《无问西东》,还是让人感触颇深。
导演通过散文诗的形式表达唯美的细腻的情感。比如真我,比如理想,比如爱情。
电影在描述战争、文革等事实的时候,淡化了政治色彩,手法老到。
个人觉得电影容易让人引入思考,也使人洗涤心灵。
那我今天就来分析分析淑芬最后跳井的命运悲剧原因及寻找内心救赎的意义。
01 把爱情当作全部,失去自我,放弃自我价值的女性,不幸福的可能性很大。
婚姻是一种形式,相爱是结合的基本条件。电影《无问西东》里面有两段感情。
一段是淑芬爱而不得,最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跳井自*。
一段是王敏佳被打后毁容,在恋人的鼓励下重拾生活的希望。
相爱的人即使相隔千里,心里也是甜的。
不爱的人,即使日日相对,也是视而不见。
淑芬一生本来可以有很多次幸福的机会,但是都被她自己放弃了。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条件非常差,还有很多饿死人的情况。
淑芬为了许伯常能够上大学,省吃俭用供给许伯常。
但是恩情不等于爱情,在那个年代,为了男人付出一切而被抛弃的女人现实中也很多。
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对方的珍惜。
毕业后许伯常拒绝跟淑芬结婚,觉得两个人的精神层面差距越来越大。
可是淑芬没有意识到,结婚前的所谓爱情,已经随着两人的思想不同步走向尾声。
如果她接受许伯常的拒绝,没有结婚的话,顶多是伤痛一阵子,起码不会伤痛一辈子。说不定还能遇到欣赏自己的男性,可以幸福得过日子。
但是那么多的付出,使她觉得这个代价太大了,受不了没有许伯常的日子,可是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非要跟许伯常结婚,并拿刀以死相逼。
我们在电影里,觉得淑芬又强势无理,又会打骂许伯常,丝毫不留情面,觉得这个女人不可理喻。
其实淑芬也不想这样,可是她把爱情当成全部,得不到就变得越来越失去理智。
而许伯常婚后对她越来越冷淡,长期的冷暴力让淑芬越来越崩溃,一点点刺激都受不了。
如果她可以心平气和地跟许伯常沟通,或者自己也学着看看书,心境不同了,说话气质也会改变。男人希望有一个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妻子。
她知道,却做不到。
逼婚成功,身在心不在。连喝水杯子,吃饭的碗筷都分得清清楚楚,这个男人在反抗当初的逼迫。
婚后还用逼婚那一套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招数,已经没有用了,只能让对方更加在心里看不起。
或者鼓起勇气离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