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上,电影请来了具有丰富摄影技术经验的曹郁掌镜,曹郁善于用肩抗摄像机拍摄,展示电影细节。他拍摄出的画面相当唯美,比如《无问西东》中的几个场景:春意盎然的季节,陈鹏带着王敏佳回云南老家,路上一棵古老的大树落在了镜头里,空旷幽远,意味悠长;夏天的傍晚惬意无比,空中飞机呼呼飞过,地上的孩子因为飞机丢下的糖果而欢呼雀跃,快乐染红了天边的晚霞;清华大学的秋天,铺满银杏的金色大道美如幻境,陈鹏提着行囊走在路上,背影有种孤寂的美;冬天,大学里的荷塘结了冰,穿着中式长袍的男同学们,在结冰的湖畔深情地拉着小提琴……还有,云南的雨季中,教书先生因为雨声太响而无法继续授课,他从容地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静坐,听雨,直击人心的美好画面。
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吧,数字时代最后的胶片质感,老派又充满文人气质,在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依然保持了一些微小的动人之处,运用美妙的视觉语言把观众带入隽永之境,就如同它的电影译名“Forever Young”一般,这种美与感动,永远闪耀,也永远年轻。
3.叙事蒙太奇手法,把时空的艺术嵌入电影中去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说:电影首先是一门时间艺术。
《无问西东》是以时间轴线为主体表达处于不同节点的时空艺术,电影中的四个时代背景,分别是1920年前后的民国时代,1930-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1960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以及欣欣向荣的的21世纪。导演使用叙事蒙太奇的手法,把这四个横跨一个世纪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融入到一部138分钟的电影里。
比如影片中张果果的父母每年都会带着他去祭拜战友李想,并和他讲述当年李想是如何舍己救他们的故事。这时镜头闪回到60年代茫茫大雪的边疆。这里运用的就是插叙蒙太奇,让李想的故事和张果果的故事有了巧妙的关联。
所以看完整部电影,我们可以清晰理出人物线索:
1923年在清华念书的吴岭澜在老师的启发下顿悟,他来到西南联大,成为一名教师。1941年入学的沈光耀是吴岭澜的学生,他本是富家子弟,却因时局错乱,选择弃笔从戎成为一名空军;1960年的陈鹏,从飞行员“晃晃”叔叔沈光耀那里接过食物和希望,他和王敏佳、李想这群孤儿也能进入课堂好好学习;李想背负对王敏佳的愧疚,在陈鹏“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规劝后幡然醒悟,最后牺牲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成长在21世纪的张果果的父母……
运用时空艺术,把四个故事完整拼贴,使得百年历史如同一条河流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自然而又珍贵。
4.视听美学设计,中国式“留白”精髓李芳芳导演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故事好拍,难的是拍出一片时光。她举例,影片中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蘑菇村,她认为一定要在那里听到高原的风声感,她非常喜欢那些大雁的声音。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雁鸣不论是回家还是悲伤,都有很多特别的意味。这些也都是时光感的一部分。
因为导演对“意境”的执着,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保留了许多的“闲笔”,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比如,沈光耀请求管家帮忙把青蛇蛇胆带给患有眼病的父亲时,他们在月下切磋拳技,在中国的文化里边,秋虫在呢喃,吉他声音传过,风静静地吹过,远处有一些嬉闹声,打水洗衣服的声音……这些就构成了一幅月下打拳的中国场景。简简单单勾勒出中国美学意境中的“留白”。透过这种视听设计,观众可以自然延伸补充沈光耀的童年、沈家肃正的门风等,使得影片的余韵更加绵长。
视听语言的合计,中国风的方式,将不同年代的独特性精准传达,完成了一场关于时代,关于青春的美学盛宴,也使得《无问西东》成为一部经琢磨、经考究的经典之作。
5.最后七分钟的思想蒙太奇,真正读懂中国风骨李芳芳还说过,为拍《无问西东》,他们前期筹备了近14个月,翻阅了百余万字的历史文献,十余万张历史参考图片影像,力求在电影中真实重现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最大化地还原每一处场景和细节。而这些最珍贵的瞬间大都隐藏在片尾七分钟的思想蒙太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