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电影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题材。因为病毒太小,难以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在以依靠形象塑造为长的银幕之上,所以,病毒电影,只能表现体现在人类身上的种种外在反应与实体变异,视觉上肯定不好看,不具有震撼性,而心理恐慌也非病毒电影所独有,同质化现象太严重,一个病毒电影引起的恐慌,完全可以通过其它的源头来达到。
所以病毒题材电影很不受待见,拍出来之后,一直默默无闻地埋没在那里,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命运。
但是当真的病毒突然爆发的时候,那些寂寞无声的病毒电影,被人们二度发现,其目的,一是应验一下此刻的心情,是否电影里得到完美的还原,二是因为人有一种发泄的心理,需要借助于一个既定的题材来释放内心的重压。
凭着这样的原因,2011年拍摄的《传染病》走进人们的视线。影片之前的评价并不高,估计当时有耐心看完这样的近乎是实录的电影,也不是很多。
电影里一众演员,都很知名,《泰坦尼克号》中青春逼人的露丝扮演者凯特·温丝莱特在影片里,出演了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疾控调查人员,几乎没有什么戏份。人也显得苍老干瘪,不复有当年光艳照人的气度,开始的时候,几乎还没有识别出她的真身。
而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毒品网络》)荣誉,实力不可小觑。
《传染病》里以面面俱倒的手法,陈述了传染病爆发之后的各个环节,其中对病毒的来源、传播、后果、人们的应对等等,都能够在这一次疫情中找到对应,不得不惊叹影片对病毒爆发所作出的超前的预测。虽然在没有病毒传播的情况下,去接触电影里的这种不厌其详的冗繁介绍,实在是一件无趣的事,就像在没有病毒流行的情况下,谁都不会有耐心去读一篇疫情病因通报,但是,当心中储满与积蓄了亟欲破解的疑惑,身处在如坐针毡的疫情环境下,才会感同深受电影里的细腻的“事先诸葛亮”般的疫情精准再现。
然而,《传染病》真正传导出的不仅仅是病毒最外在的伤害,更折射出人性的秘密,这才是《传染病》不仅仅是一部病毒科幻片而具有更为深广的人文内涵的原因。我想,这也是《传染病》能够超越低廉的病毒灾难的纯粹自然主义渲染,而使电影蒙上一丝人性的温暖与人类信心的光晕的原因吧。
任何灾难片,都必须跳出对灾难本身的恐怖渲染,而必须加注进人性的温暖融化前景的阴霾,不然灾难片本身就是一场灾难。
一、《传染病》的主线,喻示着人类与病毒生命力的较量。
《传染病》里的主线是一位跨国公司的女管理人员,在到香港去执行公务的时候,感染了新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