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鞑靼和瓦剌,明朝时期的瓦剌鞑靼到清朝哪去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01:42:34

上图_ 金幼孜(1368年5月26日-1432年1月19日)

永乐八年三月初十日早,发鸣銮戍,平旷的戈壁滩,沙中多穴。永乐帝指着说:“此鼢鼠穴也。马行其上,为所陷。”在小伯颜山脚下适中官(宫里的太监)射一野马来进献,永乐召金幼孜及尚书方宾等人上前观看,并说:“野马如马,此野骡非野马,汝辈详观之。”

三月十九日早,发锦水碛,行十余里,道边有一座古城,永乐帝指着说:“此答鲁城也,朕尝猎于此。”三月二十七日,在沙漠戈壁永乐帝令卫士掘沙穴中跳兔,与金幼孜三人观看,跳兔大如鼠,“行则跳跃,性狡如兔,犬不能获之”。金幼孜对草原戈壁上的狩猎经历,还作诗一首:“沙鸡随箭落,野马近人惊。咫尺闻天语,常依御辇行”。

五月十三日,明军进至斡难河(黑龙江之源头,今蒙俄边境之额嫩河)。六月十四日,明军在广漠镇一带乘胜出击,鞑靼人由是遂绝。永乐十二年金幼孜的《后北征录》记叙简单,仅仅是日期天气而已,但是却记载了几场精彩的战斗场面。即永乐十二年(1414)六月初七傍晚时,在土剌河上游的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永乐帝以精锐者数百人前驱,火铳四发,瓦剌部三王大败。

明朝鞑靼和瓦剌,明朝时期的瓦剌鞑靼到清朝哪去了(9)

上图_ 杨荣(1372年1月15日-1440年7月30日)

永乐二十二年(1424)第五次北征,建文二年进士杨荣以文渊阁大学士扈从北征,记其往还始末,著《北征记》。永乐二十二年(1424)春正月甲申,明朝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守将奏阿鲁台所部侵掠边境。

四月永乐帝又一次北征鞑靼部,六月十七日,明军前锋追至答兰纳木儿河(今呼伦贝尔哈拉哈河支流墨尔根河),不见阿鲁台部踪影。永乐帝以大军继进,派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一人一骑之迹无睹,必其遁久矣”。

君臣议进止,永乐帝说:“今出塞已久,人马俱劳,虏地早寒,一旦有风雪之变,归途尚远,不可不虑。”杨荣与金幼孜言宜班师,无奈之下,于二十二日永乐帝遂下令班师。

六月丙寅,驻扎苍玉涧,劳师远征,战绩不佳,永乐帝恐怕军队情绪不稳,放松警惕。永乐帝提醒诸将:“今大军南还,将士既未尝见敌,必有怠心,寇综迹诡秘,不可轻忽,须严兵殿后。仍戒饬军中,昼夜警备,常如寇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65岁的永乐帝病逝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东南)。

明朝鞑靼和瓦剌,明朝时期的瓦剌鞑靼到清朝哪去了(10)

上图_ 明朝与蒙古

综上所述,由于明朝不间断地对蒙古诸部进行军事打击,以及蒙古人内讧,自然灾害并缺乏市场,北归的蒙古人从盛世大元帝国退化为以单一游牧经济为主的落后游牧部落,除偏居辽东一隅的兀良哈等少数地方尚能维持。

永乐帝五次远征漠北,国家财力消耗过大,明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有所加剧。但也保障了明朝北方边境的安宁,明朝和蒙古对等互市,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作者:陈文龙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北征录》《北征后录》《北征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