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虽然“软环境”受到教师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如何将营造舒适、宽松的心理环境落实下来,却还停留在比较有限的思考上。
我们往往忙着创设“看得见的环境”,却容易忘记思考如何建立“看不见的环境”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经常对自己提这个问题,有助于教师在这两者之间寻求联系和平衡。
无可争辩的事实已经在告诉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着实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心头之痛”。幼儿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准备环境、提供材料等工作上面,在这方面的付出远远超过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以及观察孩子。
并且,这似乎是一件永远也看不到头的事。教师们似乎都无可奈何地在忍受着幼儿园教师这份需要“无休无止地创设环境”的职业。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环境创设就是需要教师如此忙碌到职业倦怠吗?显然并非如此。
懂幼儿教育的教师明白,环境是提供给幼儿学习和发展机会的平台、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拥有大量的、可变化的、非常规的活动的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要通过这个途径培养教师自身成为“粉刷匠、装修工和手工艺人”。
环境创设是一项基于幼儿发展和课程需要来规划、设计、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若干条件的过程。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索环境创设的要求:环境是让幼儿动起来了,还是让教师自己忙起来了?
其实,教师们也经常发现,自己拼命思考设计并制作出的环境与材料,孩子并不感兴趣,即便在要求下去选择和参与了,也花不了几分钟孩子们就全无兴致、心不在焉了。这显然让教师们很有挫败感。让“老师辛辛苦苦而孩子无所事事”的环境是不正常的,也显示出教师在环境创设上的误区。
我们期望尽量在创设环境时为幼儿多做一些,准备充分一些,而事实往往是,教师做得越多,幼儿能做得越少。
解放教师而让幼儿忙碌起来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思考哪些是幼儿可以自然参与的、与幼儿的活动完整结合的,尽量将幼儿卷入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决定的让幼儿决定,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让幼儿贡献他们的力量。
二是思考环境创设好之后,能够为幼儿提供哪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置身其中乐此不疲,而不是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后就被动等待和无所事事。这需要积极地预期和分析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可能性,并且保留出一定的幼儿生成活动的空间。
三是适当降低空间和材料的结构化程度,让幼儿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使用空间和材料的自由。教师只需要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幼儿和环境材料的互动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对环境作出调整。
经常对自己提这个问题,教师们可以学习着思考和平衡:环境为谁的发展提供机会?究竟谁是环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