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是幼儿园教师使用的高频词。“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环境说话”等也是教师们耳熟能详的语句。互动基本是幼儿教师环境创设的基础和最终要求。
于是,教师们就真的这样去做了,除了布置“主题墙”,张贴幼儿的活动照片、作品以外,还包括将那些幼儿直接操作的材料费力地张贴在墙面上,为墙面可能想到的各处添上文字和标记,有的还用上了“智能化”的多媒体设备,因为它们真的会说话,告诉孩子们该干什么……环境真的就这样与幼儿交流互动起来了吗?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创设的环境都是在要求和告诉孩子“这样做”,并不说明两者在互动。
在一些时候,环境因为教师人为设计的因素,而变成能让幼儿探索一些事先预定的任务,得到一些预设的结论。这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动”,但这往往是比较表面的、费力不讨好的。
幼儿园的环境,因为幼儿施加的活动,而给幼儿的心理体验、思维、动作的发展上带来不确定的结果,并且激发幼儿持续地尝试和选择,才能说明环境在与幼儿互动。
环境能否有逻辑地回应幼儿的活动,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的活动产生意义,这才是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真正价值。
人际环境创设也类似。如果一位缺乏与幼儿交流技能的教师,总是在孩子征询她的意见时回答“你做得真棒”,孩子很快就会不再主动征询她了,因为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不具有“回应性”,并未真正回馈给幼儿非特定的、具体而个性的信息,诱发幼儿的持续关注和行为调整。
教师创设的环境要具备因为幼儿活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的逻辑性,从而满足环境对于不同幼儿的意义。如果我们认为这点很难做到,不妨换个思路,充分利用自然世界的环境和条件,而不要施加过多人为的控制因素。利用周围环境中自然的逻辑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思考,应该成为一条化繁为简的创设环境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