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结构要素,学前儿童游戏的六个功能并举例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6-17 04:21:24

反复游戏可以让幼儿对事先约定的某个时间(如:12点钟)产生敏感性,在念到临近12点的数字(如:10点、11点)的时候产生警觉,为即将做出“追”或“逃”的行为做好准备。这对3~4周岁的幼儿学习“唱数”,了解数的顺序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每个规则游戏的“核心价值”都包含着特定的学习内容,比如在《炒蚕豆》的游戏中学习“两人合作双臂过头顶翻越”,从而促进身体的柔韧与协调;在《丢手绢》的游戏中学习“绕圈速跑”,提高幼儿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判断手绢丢在了谁的身后)等。不同的规则游戏,其“核心价值”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这些学习内容都不是直接向幼儿提出的,而是隐含在游戏情境、玩法规则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玩耍过程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有寓学于乐、润物无声的特点,能够促进幼儿主动学、快乐学。

(三)“玩法规则”要素———提能

学前儿童游戏结构要素,学前儿童游戏的六个功能并举例(5)

规则游戏是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玩法及规则开展游戏的,每个游戏的玩法规则都包含两种,一种是围绕“核心价值”而产生的“核心性玩法规则”;另一种是游戏中通用的玩法规则,即很多游戏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以下仍用《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对该游戏进行分析:

依据“核心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能够获得该游戏所特有的发展,这在上一点中已经进行阐述。而依据“通用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由此获得的发展也不容忽视,比如输赢规则的设置,能够让幼儿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体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又如在指定范围内进行追逃的规则设置,范围到底有多大具有可变性,只要大家事先共同商定好即可,商定之后就需要在游戏中遵守。从“立规矩”到“执行规矩”,有助于幼儿初期的一种立法、执法能力的发展,有效促进责任感和“去自我中心化”等。总之,“核心性玩法规则”与“通用性玩法规则”共同促进了幼儿整体的发展,提高了能力。 规则游戏中“游戏情境”“核心价值”“玩法规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融合、互为作用,能够发挥“激趣”“促学”“提能”的整合性功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方法习惯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结构要素,学前儿童游戏的六个功能并举例(6)

二、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玩过独具魅力的规则游戏,那幼小的孩子是怎样学会玩规则游戏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发现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小时候主要有赖于长辈、或者庭院里的同伴,通过“传承”的方式玩游戏,并以此作为交友互动、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而现如今3~6岁的幼儿,长辈传承和邻里同伴共玩耍的氛围已然不多见,他们主要是在幼儿园中,通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同伴的影响来学玩各种规则游戏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抓住游戏构成的三要素,将游戏功能最大化。

(一)趣味当先———释放幼儿的天性

学前儿童游戏结构要素,学前儿童游戏的六个功能并举例(7)

幼儿天生爱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保持热情,乐此不疲。规则游戏其中一个要素是“游戏情境”,有激发兴趣的功能。教师要让幼儿发现并感受到某个游戏的趣味性,这就顺应了幼儿的天性,抓住了兴趣点。

1.渲染情境

游戏是用来玩耍和感受快乐的,在此过程中获得对某些知识及技能的练习是自然生发的,反之将游戏当做练习的工具,不注重游戏趣味的挖掘,玩耍也就索然无味了。比如《跳房子》游戏,地面的“房子”上有数字,幼儿在跳跃的过程中可以认识数序、感受单双数(单数单脚跳、双数双脚跳),但这不是获得快乐的唯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蜘蛛侠”,体会从“房角”跳跃到“房顶”的成功,这就是在渲染“想象情境”。幼儿跳跃到房顶后可用小沙包来投准,投中“房子”上的一个格子就能“我的地盘我做主”,其他同伴经过此格子,是单脚还是双脚,亦或不准在此处落脚,都要听他的,这就突出了游戏中“人际情境”的趣味性。

学前儿童游戏结构要素,学前儿童游戏的六个功能并举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