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边玩边学
一个游戏的所有规则,不是事先一股脑儿地用语言告知幼儿,而是将规则进行分解,伴随玩耍过程逐渐提出和增多。例如《斗兽棋》,玩法是:画着各种动物的棋子全部翻个面下暗棋,游戏者轮流翻棋比动物的大小,如“老虎棋”可吃掉“大象棋”,“大象棋”可吃掉“狗熊棋”等,赢得棋子多者为胜。幼儿学棋时可先结伴玩布棋和轮流翻棋,你翻一个我翻一个。待幼儿熟悉“轮流”的规则后,再提出比大小的规则,即“你翻一个我翻一个,再来比一比”。最后再提出“比一比后大吃小”的规则。也就是说当幼儿对该套棋的玩法还未完全熟悉的时候,“趣味玩耍”已经生发了,而且一路伴随学下棋的过程。
(二)教学潜行———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规则游戏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是以“玩法与规则”的方式提出的,这与“游戏化教学”中的“学习目的”是有区别的。前者更隐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玩耍”,而后者更显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练习”。因此,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用直接的方式介入,而要给予幼儿自我习得的空间,促成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1.玩法递进
将规则游戏的某一个或多个玩法规则,从易到难,搭建一座“游戏阶梯”,就可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跳房子》游戏,“房子”上的格子数量、排列方式等的难度提高,可以促使幼儿在“跳跃的持久性与协调性、数数能力”等方面获得递进式发展(见图3),教师通过变化游戏玩法,隐性地实现了对幼儿发展的支持与指导。
2.教师退隐
幼儿学玩一个规则游戏的早、中、晚期,教师都可以适度地退隐,让幼儿在反复玩耍过程中自悟学习、相互学习。新学游戏时,教师说清主要的游戏情境和玩法规则后,就可以让幼儿在大致的游戏框架下,自行细化玩法规则,比如:输赢怎样惩罚、奖励?追逐一次的时间到底要多久?幼儿初步会玩游戏后,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误而不是一味的纠正。幼儿对游戏熟练并乐此不疲时,教师更要“退隐”,以静观幼儿的发展与游戏的发展。
(三)价值统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规则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意义是全面的,是包裹着“核心价值”在内的所有功能的整合式效应。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要着眼于幼儿各方面的统整发展,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1.经验迁移
各种规则游戏尽管名称不同、玩法规则不一,但一般都具有约定性、竞争性、合作性、反复性等特点,这使得游戏具备一些通用性的玩法规则。比如:《击鼓传花》和《传消息》,都是游戏者依次传递物品或信息,是“传递类”的游戏。怎样传递又快又准确?可以让幼儿将已有的游戏经验进行自我迁移、改变、发展,以便适用于当前游戏的玩法。“游戏经验迁移”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幼儿不断体验成功、自豪、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易于身心健康。同时幼儿会想尽办法解决“迁移”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幼儿“生智”。
2.变化玩伴
幼儿学会玩某个游戏后,教师要鼓励其不断结交各种玩伴共玩,不同玩伴能给幼儿带来新鲜感。同时,幼儿在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脾气秉性的同伴的磨合玩耍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站在“规则”的立场上来协调问题。
本文转自《上海教育科研》 卞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