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竹里馆讲解,七下语文竹里馆思维导图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6-18 11:30:38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时,眼前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村子中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农家祭社祈年,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衣冠简朴古风存”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诗人“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主题】

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写法】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答案】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理解

1.首联写出了农家人    的特点,最后两句表现了    的情感。

2.全诗紧扣一个“    ”字,按 推移展开叙述。

3.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四联诗的内容。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5.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6.提炼出这首诗中关于“民俗”的信息。

7.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8.“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9.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10.“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通常指什么?

1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4.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换的美景,淳朴的民风,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答案】

1.热情、淳朴、好客 诗人对游览之地(山西村)恋恋不舍

2.游 时间

3.首联,农家盛情款待;颔联,村庄景色诱人;颈联,乡村民风古朴;尾联,再来农家作客。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4.“足”字既写了农家的丰年景象,又表达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5.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产生许多希望,蕴含人生哲理,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6.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成日为春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7.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8.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10.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11.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

12.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13.“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14.示例1:我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因为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或:“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之中)和农村秀美的风光(或:颔联写山水景色写景中蕴含生活哲理,诗人陶醉在山西村风物美之中),以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或:颈联写出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和对古老民俗的赞美;诗人陶醉在山西村民俗美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示例2: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诗人被罢官归故里,心中不免失意和不平,“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艰难的处境;“柳暗花明”隐含诗人受挫不馁的精神,失意而不悲观。“乘夜闲游”“拄杖叩门”虽貌似闲适,却始终未能忘情国事,更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15.B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里馆讲解,七下语文竹里馆思维导图(17)

09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里馆讲解,七下语文竹里馆思维导图(18)

【译文】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赏析】

《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主题】

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写法】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2.《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3.《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4.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        ”一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诗人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答案】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阅读理解

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落红”在这里比喻什么?

5.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6.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7.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8.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答案】

1.白日斜或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3.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言之成理即可)

4.诗人以“落红”自比。

5.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

6.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7.B

8.D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里馆讲解,七下语文竹里馆思维导图(19)

10 泊秦淮(杜牧)

【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里馆讲解,七下语文竹里馆思维导图(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