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认知机制,认知学习方法和步骤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6-20 10:23:23

怎样学习认知机制,认知学习方法和步骤(1)

1/

认知水平低下,本质上是一种盲目。如同苏格拉底所说,道德低下的本质是无知,因此,真理即美德。

在认知活动中,有两种盲目,第一种只专注于现象而缺乏思考,第二种则专注于思考而忽略现象。第一类盲者永远停留在表面,表现为轻浮浅陋;第二类盲者通常脱离实际,表现为神神叨叨,故作高深。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是这两种人。

认知行为最重要的原则是:观察和思考是一组孪生活动,彼此缠绕,如同太极。此之谓:实事求是。

凡是认知高手,必定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他们能够把握最底层的逻辑,洞悉最本质的规律,在实然和应然之间,他们始终先接纳实然,而后再审视应然的渊源。例如情绪,应不应该有另说,以实然的角度讲,它在事实上已经存在。

所以,如果有人说后悔有什么用时,你要知道,他在无意间就说了句屁话。后悔不是为了拿来用的,它在你赋予它价值之前已然存在。

2/

认知高手所坚守的底线即是实事求是,而对实事求是最经典的论述当属社会学的大祭司——孔德,他是社会学始祖,是实证主义第一人。

实证主义是活跃在19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还包括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基本特征是:

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简而言之一句话,用科学方法探究哲学问题。

孔德对实证主义作了六点规定:

1、现实的,与空想、玄想相对立;

2、有用的,与空洞、脱离生活相对立;

3、确实的,与虚构相对立;

4、正确的,与错误、模糊相对立;

5、建设的,与消极、静止、孤立相对立;

6、相对的,与绝对相对立。

这6点规定即是一名认知高手的六个认知原则,与思考的内容和频率相结合,即可形成一套完善的认知机制。

3/

一、现实原则

以阅读《道德经》为例,首先需要明确阅读的目标,比如:

1、提升自我的认知

2、修炼道法(神秘属性的)

3、求证其文字原本,分毫不差的“拷贝”老子的思想

不同的目标会产生了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是为了提升自我的认知,那么一句话怎么断句就不是很重要,因为提升认知的途径在于思考什么和怎么思考,不存在“差之一字,谬之千里”这种夸张的说法。

但如果想要丝毫不差的“拷贝”老子的思想,那就需要一个字都不能错,你必须得明白老子究竟在说什么。

如此一来你马上就能遇到难题,《道德经》的原貌究竟如何?不依赖考古都只能算作推测和猜想,绝非事实。所以想要确实的断定《道德经》原貌如何,好像只能不停的去挖墓,争取挖出最原始的版本。

这里面最神秘的是通过《道德经》去修炼道法,一种灵魂的境界,这个领域太精深,是我这种粗人所不便谈论的。但如果真有人想修炼,最好准备个磁场测试仪什么的,对比下读《道德经》和读《金刚经》到底哪个更有用,时间有限,愿诸位高效修得无上法,便于飘飘然。

所谓现实原则,一句话可概括——服务于你的目的。

假设想要分毫不差的“拷贝”老子思想,则确实是“差之一字,谬之千里”,所以必须要确定其文字原貌。那么你最好先去学习训诂,对每个字的渊源都门儿清。然而这还不够,最终你确实需要加入考古队去挖墓,否则就只是空想。

4/

二、有用原则

谈一下复古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是,用平水韵做诗的就瞧不起用中华新韵做诗的。当前的复古戏主要体现为:刻意的去模仿古人说话、模仿古人的礼仪、模仿古人吟诗等……

例如,有人觉得学习中国文化就必须得按照古人的体系来,经史子集,不能乱,如果乱了就不如不学,就学不到所谓的真义。像我这种一上来就先读《道德经》的肯定算胡来了,不读完四书五经凭什么读《道德经》?不接受孔老二的训诫如何能理解《老子》?

还有一项行为艺术在所谓的传统文化圈子里很火热——吟诵,叶嘉莹先生代言。我为人粗鄙,实在欣赏不了吟诵之美。我原本以为只有我是粗鄙的,没想到给身边的小朋友和年轻人听,大家也都不觉得美。

但奇怪的是,这些人都觉得李杜的诗、柳苏的词是美的,并没有因为时间久远、语言习惯变迁就不觉得美了。每当此时,那些热爱吟诵的人士就会说,那是你们这些人欣赏水平太低导致的,他们这么说,自然是觉得他们自己的水平是高的,这何以见得呢?难道是以吟诵为标准吗?

不论再怎么想要复古,当下的每个人都活在今日。依照有用原则,今天可以作为标准来对古代的事物进行取舍,但无法以古代为标准来对今天的事物进行取舍,因为即便全部否定古代,也不影响今日之生活,而反之则无法于今日生活。

生活是建立在今日之现实条件之上的,而无法建立在对古代的想象之中。

5/

三、确实原则

我曾亲眼在一个微信群里目睹过两拨人为了“令狐冲更爱任盈盈”还是“令狐冲更爱岳灵珊”而吵得不可开交,关键问题在于,他们都觉得自己无比正确而对方的观点无比错误。

在我看来这简直荒谬至极!

所谓确实原则,即是不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种既不可证实亦无法证伪的意见之争上,除了显得特别傻逼之外,对认知毫无意义。

6/

四、正确原则

凡是已经证实的,保持谨慎,等待特殊案例来修正它;凡是已经证伪的,就不再去管它。

7/

五、建设原则

长期以来,国人对“建设性”这个概念有很深的误解。

大多数人误以为,凡是不具有“方案”的意见就不具有建设性,而建设性意见就必须要附带方案。

比如:

1、当你去饭店吃饭,你说饭店的菜不好吃,他就会说:

A、不好吃你可以别吃啊;(但你已经吃过了,这是事实,这个事实不可逆)

B、有本事你自己做啊;(但问题在于你作为顾客的前提是你不是这家店的厨子,且你的消费目的是置换服务,而不是借用这家店的厨房和厨具)

C、你说说什么才叫好吃?(很显然你无法向他描述这件事,更没有义务向他描述)

问题是他自始至终都只是另一名顾客,作为一名顾客,他具有强烈的意愿教导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顾客”。如果是作为店家,他为了生意更好,就应该倾听你的意见,例如可以进一步跟你沟通,是偏甜了还是偏咸了,是葱放多了还是酱油放少了等,这样的态度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态度。但许多顾客只想抬杠,并无意于解决问题。

再比如:

2、当你吐槽中国教育有问题时,他就会说:

A、觉得国外教育好,有本事你出国接受教育啊;(但其实你希望的是中国教育得到改善,而非选择国外教育,即便你有条件选择)

B、你说中国教育不好,那你倒是拿出改啥的方案啊;(首先你没有提方案的义务,这或许并非你的专业,但即便你提出了方案,也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执行,也就是说你无法亲自改善)

C、中国教育已经很好了,你看看XX国的教育更烂;(你希望的是中国教育比现在更好,而不是比XX国更好)

D、中国教育已经很好了,以前的条件更差;(你希望的是中国教育比现在更好,而不是比过去更好)

须知,我们所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并非来自官方的恩惠,而是他们理所应当的。做得不好应该接受批评,做得好不值得大肆夸耀,因为那是职责。并且我们作为公民,有监督的义务,

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等同于骂街。

依照建设原则,凡是可以改善事实的,都属于建设的。其中,提出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好的问题通常比好的方案更有价值。

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可以慢慢来,但不能因为路途遥远就拒绝前行;

改善正是基于发现问题而得以进行的,如果碍于情感和面子而对缺陷闭口不言,那么改善不可能更有效率;

改善有时候不是出于事件本身,不是一个封闭行为,正是因为移动支付的出现才倒逼着银行的服务效率得以优化,银行并没有因此损失什么,而顾客却得到了非常大的好处。

8/

六、相对原则

不存在绝对真理,因为真理有边界;

不存在绝对事实,因为事实受限于认知;

不存在绝对客观,因为人的感性不可剥离。

绝对只会走向极权,因为绝对只能靠极权保证在形式上成立。而只有相对,才符合求真的精神,才能走向理性。

9/

上述六个实证之原则,即是认知高手所坚守的六项认知原则,如是才能走向实事求是。

所谓实事求是,即是不衷一是,不拘一格,不陷常规,不迷所见所闻,通过思考寻求实质。于认知而言,思考的意义远大于获取“知识”。然而若是仅停留在思考层面,则是不究竟、不真切的,于是需要频繁的出入现象之海。

一个普通人,正是在这个出入的过程中渐渐成为认知高手的。

任何不尊重实证原则的思考,皆不可能得到修缮,而不经过修缮的思考,要么走向虚无,要么走向僵化。我国古代的文人正是因为缺乏实证,所以只能在虚无与僵化之间飘荡,抓了一大把缥缈的“真理”,于是有了一大堆的“子曰诗云”、“历来如此”。鲁迅生生问:

历来如此,便对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