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中前三张照片是我们几年前组织的机器人舞蹈活动,这个活动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自己设计机器人,共同完成一个舞蹈表演,这当中会有一些交互的效果在里面。下面的两张照片是学校组织的科技嘉年华活动掠影。以此为切入点,我谈一下在活动组织者这个视角下的两点感受。
1、活动内容可以分为普惠式与专题式,充分突出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与参与感
一是专题式活动,上面提到的机器人舞蹈就是典型例子,它很显然是与机器人相关,以机器人为主题的活动。因为我们学校将机器人作为特色发展的一个项目,所以,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可以把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很好的展现出来。
一是普惠性活动,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嘉年华活动,它不是单以机器人或者生命科学、天文、模型为专题,它的特点是涉及领域比较广泛,有机械的、3D打印的、激光切割的内容等等。它是综合性的,以把更多科技领域的成果和体验性活动引入其中,让学生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科技项目,并能参与到各种工作坊中为主要目的。这样的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普及的特点,尽可能的让全年级甚至是全校的同学都能参与到相应的活动项目中。
2、活动组织要“点”“面”兼顾,将科普与特长发展整合起来
一场活动的举办应该是让每一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95%的同学而忽略其他5%的同学。也就是既顾及到活动普及的面儿(全年级全校同学),又顾及到社团里知识储备非常充分,有特长的学生。如果让这5%的学生参加普及性的科技活动,可能不太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作为组织者,科技教师这个时候其实可以考虑让这部分学生充当活动内容的设计者、裁判员,给他们一个新的角色定位,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及对科技的热爱去设计挑战的项目。这对他们来讲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收获。
竞赛指导视角
这个视角,更容易联想到的是带队参加比赛,拿到一定成绩,使学校知名度得到一些提升,这其实是是十年、二十年前的定位。在我看来,竞赛指导视角下,教师主要承担两个角色。
- 经验分享者
在训练活动中,教师要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并促进学生将经验内化。
在各级别科技竞赛中,参赛经验能够对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在初升高的时候会有科技特长生这个招生渠道,其实也是希望这些科技特长生能够把初中的,甚至是小学参加比赛的经验带到高中来。在比赛中,他们因为具有丰富的参赛经验,更容易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特长生毕竟是少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教师把自己积累的针对不同项目的经验去给学生做一个分享,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经验。
经验分享者这一角色对科技老师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对自己参与过的竞赛有一个全面的分析,了解每一个项目的特点及侧重点,总结以往带过的学生他们的经验。
- 技术支持者
帮助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技术帮助。
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技术,或者某一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或实现,这就需要老师去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参加项目的知识的补充、提升。
在技术支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或者每个项目的问题都是比较个性化的,老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需要查阅资料等,与相应的专家去进行交流,也会跟学生有一个交流沟通,去共同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从兴趣到志趣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路径,为学生有职业幸福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 兴趣激发者
通过课程、活动等教学方式,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
新高考改革后,职业生涯规划被频繁提及,受到广泛关注。
高考改革打破文理分科界限,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选考科目会直接影响学生可以报考的大学专业,进而对职业选择产生影响。可以说,未来职业规划与高中,甚至是初中的选考科目息息相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被提前到了高中,甚至是初中阶段。
提到职业,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到一个词“职业幸福感”。幸福感从何而来?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在这份职业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因此,科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领域,引导学生形成从兴趣到志趣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路径,为学生有职业幸福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填报未来的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特别希望去选择金融、经济类的专业,这可能和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其实,我们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地依靠的是科技类人才。所以,我特别希望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去选择相关的技术领域的专业学习,这样毕业后才能够更好地跟国家的科技战略吻合,为国家科技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学生适合去学习理工类专业,能够参与到技术领域的学习中。
- 资源拓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