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感官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感官描写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11-09 22:20:48

重读这篇文章,忽然想到,这是鲁迅先生的回忆,也是他对过往那些美好的留恋,时光不会倒流,只有记忆,在黑暗里更加清晰。他写百草园,借着写童年嬉戏的地方,来怀恋那段岁月,来怀念在岁月里消磨的赤子之心。

在回忆里获得片刻的轻松愉悦,他接着写下去,还是用孩童的眼光。细细看了几遍,我想,那是先生初初对于世界的感悟,一个孩童内心的隐射,看什么都是有趣,听到什么都会相信,不知人心险恶,也不知世道艰难。当时不觉如何,在历经半生风雨后回看,那段时光何其难得。

相信吃了何首乌长成人形的根就能成仙,于是日日把拔出何首乌来看;不敢去草丛深处,怕长妈妈故事里说过的赤练蛇。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相信这世上所有的话,不辨真假。后来,也没有人教,也不会再相信什么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感官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感官描写(5)

借着回忆看那段岁月,几乎是带了悲悯的目光在看那个嬉戏的孩童。中年之人借着回忆与童年的自己对话,不知是羡慕还是惋惜。在这篇文章欢乐的基调里,我却读到了很深重的悲哀,一种从未被写出来的难过,因为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因为一个孩童的天真总要逝去,因为童年的乐园最后终于还是失去了。

二、三味书屋,孩童走向成人的过程

教育是一个人必经的过程,一个天真质朴的孩童,要经过种种打磨来使他成人,走进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走向成长的第一步。

在三味书屋就不能常常去百草园里玩了,失去了很多乐趣,可孩子们有自己的办法,描绣片、听故事,有了玩伴,还是一样地淘气。在三味书屋,没有那么自在了,却学到了知识,也有了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感官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感官描写(6)

在先生笔下的文字里,隐隐感受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但也是淡淡的,因为那是先生的童年,虽然不怎么美好,却带着记忆特有的色彩。

先生借着孩子的口吻写不懂家人为什么要送他到三味书屋,不能由着他的性子玩,要到私塾里受到规束,但中年的他知道,走进学堂只是开始,人一生要受到种种规束,天真的年岁不再,往后,会有各种各样的束缚,人就是活在种种规则里的。

可在那个时候,还是孩童的他不明白这些,也许不明白是好的,明白这些后,他就不是一个孩童了。

由无拘无束的天真走向成熟,是每个孩童必经的过程,于我们也是如此,一个天真有趣的孩子长大了,不知道要怀着怎么样的心绪去回看自己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感官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感官描写(7)

回忆里,先生用上帝之眼看着自己的举动,思绪随着少年的自己跳跃,想到那些好玩有趣的事,也是开心快乐的,可隔着那么久远的岁月,在经历了人生种种残酷之后再去回看最初的样子,慨叹之余还是什么呢。

再回首时,只有一个满心沧桑的中年人,前途渺渺,不知前路往何处去,半生飘零,才华抱负尚未施展,就遭到排挤,而他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就是这样的近况,实在不能写慷慨激昂或者悲愤的文章,于是有了这个回忆里美好的童年,那时鲁迅先生的心绪大概是不好的,起伏不定,喜忧参半。

这篇文章没有见到鲁迅所特有的悲凉、愤激与嘲讽,但作者借着回忆沉浸往事或隔着时光的距离抚摸旧时岁月的那一份难以抑制的欢欣与快慰,还是流露在笔端。由中年心绪难平的“我”来写少年时天真的“我”,思绪不断在过去与现在里徘徊,于是就叠印出了两种视野、两种心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感官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感官描写(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