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装填的阿姆斯特朗炮
阿姆斯特朗前膛炮的装填方式
这种落后的装填方式使用的十几年里,军方对火炮的射程和穿甲能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也催生出了发慢燃发射药技术。与之配套的是,火炮身管进一步加长,以增加火药燃气做功距离,使弹丸获得更高的初速。增长的身管也进一步让前膛炮的地位更加尴尬。这种炮的落后连大清国都觉察出来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期间买了数千门质优价廉的克虏伯大炮,阿姆斯特朗炮虽然也有装备,但相比之下市场份额实在不成比例。
1879年2月,一次恶性的火炮操作事故终于给这种前膛炮敲响了丧钟。一门雷霆号战列舰上的12.5英寸RML阿姆斯特朗炮,由于炮组人员的失误,在火炮已经装有1枚炮弹的情况下,又进行了一次装填,结果发射瞬间两枚弹丸在炮膛中爆炸,造成9名水兵当场死亡,受伤者高达35人。这种装填费劲,而且难以检查是否重复装填的火炮终于让英军忍无可忍,情绪爆发。同年6月,英国军械选型委员会开始重新评估RML和RBL火炮的优劣,这一次RBL炮毫无悬念胜出。可是由于RBL技术路线的长期荒废,阿姆斯特朗炮最初的螺式炮闩早已落后,因此不得不从德国、法国甚至其他国家学习新式炮闩。最终,英国选择了法国改良版本的螺式炮闩。
普法战争后,法国人知耻后勇,迅速抛弃了前膛炮。1875年,法国工程师拉伊托勒(Lahitolle)在阿姆斯特朗螺式炮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将其用在了Mle 1875 95mm*加农炮上。这种炮闩可靠性和气密性非常好,优良的设计使它成为了现代火炮螺式炮闩的鼻祖。
Mle 1875 95mm加农炮
法国人改良的螺式炮闩
拉伊托勒改良的螺式炮闩,完全取消了楔块,直接使用炮尾带螺纹的部分作为闩体。这种结构操作起来十分简便,炮闩插入炮尾后只要拧动扳手,即可完成螺纹的旋紧,由于杠杆原理,这种炮闩只要一个人用手就可以完成闭锁和解锁,不必借助其他工具。此外,在炮头部增加了一个叫“蘑菇头”的结构,在火炮发射时借助火药燃气的压力可以让蘑菇头和炮尾缝隙变得更小,从而增加密闭性。后来战列舰上普遍使用的维林式螺式炮闩,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时至今日,螺式炮闩仍然在大口径火炮中广泛服役,而且基本结构和拉伊托勒发明的版本没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