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不但利用可以自动升降以及调整方向,车上还自带洗手间与水循环系统,工人们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对灯罩进行冲洗,节省了不少麻烦。
而伴随着华灯车的更新换代,曾经的华灯班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重复的工作仍旧相同。
卸下灯球、清除里面的污物、检查线路和器件、清洗灯球、最后安装灯泡。
但科技升级了,华灯班的工作也同样十分辛苦。
为躲开北京早晚高峰,华灯班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工作。
夏天的时候,正午的太阳非常热,柏油马路也在阳光的炙烤下急剧升温,最高的地面温度能达到五十度。
在这样的天气下,工人们要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戴着手套,换完一个灯泡,整个人就跟掉进了水池一样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打湿了。
曾经,华灯班为了避免中暑,每个人都自己配制了解暑秘方——盐汽水。
如今每个工人都随身携带着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条件也比过去好了不少。
而与酷热的天气相比,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还要数蚊虫的叮咬。
最多的时候,一个灯罩里的虫子能有半斤,不但尸体腐烂臭气熏天,一些飞虫还直往人的鼻子和耳朵眼里钻,一番维修结束后所有工作人员都要站在马路边抖衣服,抠耳朵。
而冬天的时候,工人们站在12米的空中,冷风如同小刀一样切割着人的皮肤,
有时赶上积雪天,风里夹着细小的雪粒,更是打得眼睛都睁不开,整张脸都是刺痛难忍。
但即便条件再恶劣,工作再困难,华灯班的工人也从来没说过一句怨言,也从来没懈怠过手里的工作。
“一旦遇到雨雪天气啊,不管人在哪里,这心里始终都惦记着华灯,即便在家休息也要跑回单位看看。”这是华灯班第三任班长王铁龙对记者说的。
华灯车换了五代,华灯班也换了五代。
而这其中,甚至有父辈三代都是华灯班掌灯人的工人。
宋晓龙,他的爷爷就是第一代的掌灯人,爷爷退休后,父亲接替了爷爷的岗位。
如今,自己也来到了华灯班,提起曾经的过往,宋晓龙十分感慨。
小时候,父亲经常天刚黑就出门,直到半夜才能回家,由于工作的繁忙,宋晓龙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能见父亲一面。
那时候,年幼的宋晓龙就很好奇,父亲每天这么辛苦,究竟是在做什么工作。
2003年,宋晓龙也来到了北京市照明中心,成为了一名路灯巡查员,他也终于明白了爷爷与父亲都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究竟是什么。
他们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枚灯泡,那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
第五任华灯班的班长陈春光在采访中说道。
“我第一次在天安门前维修华灯的时候,当我随着华灯车缓缓上升,我看到了五星红旗,看到了人民纪念碑,看到了来来往往的游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的确如陈春光所说的,每一代华灯班除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那种骨子里的爱国情怀才是让他们扎根岗位,创造了华灯63年不灭的记录。
而且除了守护长安街上的253基华灯外,整个华灯班还负责辖区3万多盏路灯的检修工作。
可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华灯班也仅仅只有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