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7年,基辛格再次来到前门23号吃饭。
他望望那些高挂在乳白色墙壁上的大片水晶镜子,感叹道:
“哎呀,认不出来了,一点也认不出来了。”
半个世纪之前,这位老人曾经在这个房间里,和周总理秘密会晤。就是在这里,基辛格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为尼克松访华铺好了路,架好了桥。
在一百多年前,这片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群也曾是美国驻华公馆。
但它的历史意义,并没有这么简单。
五栋灰砖小楼,围绕3000平米的草坪,各种政治家、革命者、斗士、投机分子、过客都曾在这里出入,他们互相揣摩、争吵、达成协议,把这里当作一个浓缩的竞技场。
前门23号发生过的风云际会,曾令20世纪的中国*动不安。
可如今,前门23号却将沉重的历史和奢华的文艺融为一体,在这里消费成为了人们的一种顶级生活方式,被称作上流社会的一道屏风。
2
1971年沿北京天安门前的前门大街看过去,便能看到一堵高高的大门和岗哨。
这里的建筑既有京城大院特有文化的气息,又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不敢随意接近。
当时这里被叫做钓鱼台国宾馆,一直用于内部接待使用。
美国使者基辛格第一次来中国,就是在这里和周总理见面吃饭的。
而基辛格来中国的这段旅程,可谓是困难重重。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冰点,双方隔绝了20余年的消息,这对于世界交流是不利的。
但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不久之后,中国因为珍宝岛与苏联发生了武装冲突,使得中苏之间原本的友好关系出现了裂缝。这下,美国看到了机会,当时的尼克松政府频频向中国释放“破冰”信号。
那时美国的军备力量比不上苏联,“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点尼克松再清楚不过,所以他想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但由于中美意识形态不同,社会阵营也不同,中国不敢贸然接受美国的“好意”。因此就需要有人为两个国家的“破冰行动”做出行动,表现出美国的态度和诚意。
这个人就是基辛格。
基辛格作为美国总统安全事务特别助理,他比谁都了解尼克松的想法,再加上他本人的能力非常出色,自然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