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0 15:38:31

而我们客观地来看一下光绪皇帝名义上的这位母亲,也就是现今的慈禧太后,这个历经残酷的宫斗而能屹立不倒的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教授隋丽娟,曾经在其《正说慈禧》的系列讲座中,就十分精辟地总结过慈禧太后的手段,她称其:“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可以洞悉人性的同时,巧用心计,更是把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能处险境而不乱,敢作敢当。”当然,这也正是专制时期的帝王应该具备的过硬素质。

纵观整个大清王朝,它吸取了明朝败亡的教训,所以,未来的皇位候选人,更是大清朝的国运昌盛的保证,所以,他们对各皇子们的教育可谓是严苛至极。据记载,每一位皇子从童年起,便要服从的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刻苦读书。

刚刚登基不久,还不满五岁的光绪皇帝,就在光绪二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了其读书生涯,这期间,他的导师翁同龢更是对光绪皇帝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5)

翁同龢来自一个官宦世家,而且,还是翰林院出身饱读诗书,更是同治、光绪两代的师傅。所以,他对于光绪皇帝的教育并没有和其他帝师一般,拘泥于四书五经这样的封建纲常之类,而是,更加开明地结合着当时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世界趋势,同时,引入了一种新鲜的中外历史和激进的启蒙式思想教育。

所以,翁同龢把很多与之相关的时政都纳入到了皇帝的教育课程中来。

可以说,就是帝后这样特殊关系,导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感情基础并不牢固,再加上,自古政客都是多疑的,所以,更多的时候,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慈禧太后的忌惮,两人的关系始终是扑朔迷离的。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6)

其次、特殊的形式确定慈禧太后不可捍卫的权力:在光绪十二年时,慈禧太后为了照顾朝野舆论,维护皇室的良好威望,更是为了不违背祖制,假意试探了一下:提出了让光绪皇帝亲政事项。而此时的醇亲王,对于慈禧太后当时的真实意图早已了然于胸。

为了让慈溪太后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也为了朝局的稳定,更是心疼自己那个四岁就参与到政治漩涡中来的儿子,醇亲王依然选择附和慈禧太后,带领着众大臣一起发起了一场“恳请慈禧太后亲自训政”的请愿行动,这件事情的影响范围十分之广。

最终,也将慈禧太后的训政形式,用最正式的一种方式确定了下来。这形式则被史书称之为《训政细则》,在这本细则中,明确的提到了: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听政权以及国家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全部保留在了慈禧太后一人手中。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7)

时间来到1895年,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在与日本交战的甲午战争中惨败了!

清朝当时举办的洋务运动,其实,与日本开展的明治维新,几乎是同一时段开始的,并且,在这次运动之中,清朝取得的经济、军事成就丝毫不输于日本。可是,到最后,清朝却败在了一个与自己相比微不足道的弹丸小国手里,一时之间,中国的有识之士大多都为之愤慨。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就意味着清政府推行的所谓的“为了自强而进行的洋务运动”彻底*。通过这样的打击,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也终于开始觉醒,并意识到:光是改变政治体制是不可能强国的,唯有变法维新才是这个国家的唯一出路。

1895年5月2日,就在光绪帝批准《马关条约》的同一天,激怒了当时准备京试的学子们,这里不乏有一些思想前卫的激进学者,所以,才有了后来在京城参加会试的学子们,以康有为为首,共同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强烈恳请光绪皇帝效仿日本和西方,大力推行变法。

众所周知,第一次“公车上书”其实并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效果,毕竟,是一群在朝廷看来进京赶考的毛头学子而已,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但是,这样的行为却在民间推动了后期“国民问政”的良好风气,各种各样的议政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京城的各个角落。

而不甘平庸,坚持不懈的康有为,连续五次上书变法。当然,也是在翁同龢的鼓舞之下,光绪皇帝阅读了康有为亲自撰写的《日本变政考》和《彼得大帝变政纪》,读完之后,光绪皇帝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由此,才萌生了必须要大力变法以挽救江山社稷的想法。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