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这一整套科举流程,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制度成果。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今日的国家教育体系——即小、初、高、本科、硕士、博士来比对科举,实际上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今天的教育只能提供学历学位,而科举则直接和仕途挂钩。应该说,科举是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和国民教育的结合。
所谓童生,指的就是在没有取得秀才以前的读书人。需要注意的是,按明朝的规矩,只有通过县试、府试的读书人才有资格被称为童生。也就是说,童生必须在自己的府(地级市)范围内取得名次,才有资格称为童生。
童生没有资格做官,连在大堂上免跪的权利都没有,放在今日,大约也就是重点高中毕业生而已。
而秀才就是在由省级教育部门主持的考试——院试里通过选拔的生员了。尽管依然没有直接做官的权利,但是秀才已经获得了许多优待,比如免税,又比如在衙门里可以不跪,其社会地位略高于普通劳动人民,一般被视为士大夫的最低门槛。
时至今日,秀才基本可以视为本科毕业生。
县试、府试和院试,都是由地方教育部门组织考核的考试,通过者也没有做官的资格。因此,这种考试就类似于今天的学历教育。
而更高级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则都由国家层面来组织实施,其通过者都有做官的权利,因此,这三种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
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通过考试者即为举人,已经具有了候补官员的资格。惟其如此,范进才能在中举以后欣喜若狂;也正是因为如此,海南的一个穷秀才,才能成为青天大老爷,最后以二品大员的身份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