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素来注重“正途出身”,而正途中又以“科甲出身”排在第一位。“科甲”二字并不难理解,具体是指科举考试,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举人。
举人在人眼中似乎并不算高大上的功名,甚至还有不少读者会认为举人出身者,只是勉强拿到了入仕的资格证,未必就能当官。
如果是这么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尽管举人的含金量不如进士、翰林,但其差距也不十分巨大,而且从清代的情况来看,举人入仕当官的概率,至少在80%以上。
举人数量总体不算多关于清代举人的数量,各类文献中记载略有出入,如果取整数的话,大致为15万人。进士数量则比较明确,一般认为是26849人,比例大概为六比一。
15万人表面看数量比较惊人,但以清代267年(顺治入关)的统治时间进行计算的话,这个数字似乎也不高,平均每科(共开112科)也就1300余人,要是分到各省的话,则平均只有70多人。
一个省三年只出70多个举人,难度比现在考清北要高很多。也正是举人功名难以考取,所以他们的仕途前程还有保证的。
单单列出举人数量,并不能说明问题。只有搞清楚清代的文官数量,才能得出举人的入仕率。
那么清代全国共有多少文官呢?御史通过各种文献的对比,也得出了一个平均值,其数字为20000人左右,其中京官7000人,地方官13000人。
同时在岗的文官数量是两万人,如果按照20年的任职期限来看,那么267年时间中,文官的总数量应该不会少于26万。
前面说了,进士2.7万人,举人15万,按照这个数字进行比对的话,就是说进士、举人的数量远不如官缺的数量。
当然,这么算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清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旗人在任官方面享有特权,但是旗人数量毕竟有限,基本上满、汉官的比例都维持在4:1。
即便是把旗人算进去,也不够26万这个数。故而可以肯定的是,文官队伍中,除了进士、举人以外,还有其他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就是贡、监生,荫生,以及捐纳入仕者。
举人可以当什么官?同样是入仕,不同出身的人其前程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进士、翰林当官,再不济也是七品知县,没有比这个更低的了。
举人低进士一个身位,清初时期尚能谋得较好的官缺,多以知县用。但清中期以后,举人选官就比较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