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北伐后,东晋最大版图
首先就是士族门阀和朝廷的长期对抗,最为著名的就是荆、扬之争,还闹出了东晋荆州桓温、扬州殷浩互不配合、各自北伐的闹剧。东晋是门阀政治,侨姓士族不仅控制着朝廷,势力也深入地方。桓温当初仅控荆州就能灭掉成汉政权,其子桓玄更是自立为帝。对于半壁南朝而言,本就是军事要地、必争之地的荆州、扬州的体量过大,对于朝廷是巨大威胁。因此,东晋以后,历代南朝都对荆、扬进行分割,比如从荆州分出湘州,扬州划出部分郡县分给江州。
其次,就是侨置郡县。北方沦陷的时候,士族并非单独南下,而往往是作为宗族、乡里领袖,携带同郡民众跨过长江。古人多相聚而居,离开故土来到江南,自然也希望保持原有籍贯,住在一处,同时也变向表示对故土的怀念。于是为了方便管理,东晋政府就开始侨置州郡县,用来安排南下的侨民。这些侨置州郡县,皆以侨民所在故州郡地命名,设在荆、扬等州境内,但并无实土。即这些侨民只有户籍,侨置州郡的地盘实际上还是由原来的荆、扬等州管理。比如琅琊王氏原出自徐州琅琊郡,南下后,东晋政府就在扬州侨置徐州琅琊郡,用以管理琅琊王氏的族众以及原琅琊侨民。像兰陵萧氏也是如此,居住于侨置的兰陵郡。东晋一朝,先后侨置了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州。
最后,就是北方边境的变迁。东晋一朝数次北伐。刘裕北伐后,东晋版图达到极盛,新收复了北方兖、青、徐、雍等州。但是由于南方已经侨置了这些州,而侨民,尤其是侨姓士族在江南已经立足百年,权力如日中天,根深蒂固,不可能再回到故土。为了以示区别,刘裕就在新收复的故土州郡前加“北”字。于是就同时出现了北徐州、北雍州、北兖州等州。东晋末年实际设立的州共有扬、豫、江、湘、宁、交、广、司、荆、梁、徐、北青、北雍、北徐、东益、北并、北冀、北兖等州。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后,又将新复州郡的“北”字全部去掉,而在南方侨置州郡前加“南”字。这就是“南兰陵”、“南琅琊”、“南颍川”、“南徐州”、“南兖州”等州郡名称的由来。
东晋侨置郡县
三、南北朝时期,“州郡”泛滥而进入南北朝以后,刘裕时代收复的北方故土如青、徐等州,大多被新崛起的北魏政权逐一攻破,南北二朝在淮北、淮南、河南一线反复拉锯。而南朝宋时期,门阀政治结束,皇权复苏,士族虽然地位依旧崇高,但是已经有了位高而权不重的趋势。这就是后来南朝一直执行的政策,“藩王镇地方,寒门掌机要”。而为了防止地方坐大,同时也为了有更多的“州级”官位来安排功臣宿将,南朝宋再次掀起了细分州郡的浪潮。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侨置州郡实土化,这类州有:分扬州置南徐州,分徐州置南兖州,分荆州置雍州。随后,将长江以西地区划归豫州,分荆州、湘州置郢州,再分荆州为司州,分广州置越州,分青州为冀州,分凉州置南秦州、北秦州。这些新州郡分分合合,时而存在,时而取消,异常混乱。像新置的重镇郢州,即今武汉市一带,后来又分江州、豫州等郡县并入郢州。江州本来也很大,重新划分后仅在重镇寻阳郡(今九江市)一带。最惨的要数荆州,由原本长江以南第一大州,被多次瓜分,也看出了南朝统治者对于荆州的忌惮。重新细分后的荆、湘、郢、江等州都成了长江沿岸的重镇,多次出现在历史重大事件中。
南朝版图变迁
到了宋孝武帝刘骏时期,南朝进行了多次检地、勘察人口,合并州郡,但依旧有二十二州之多。南齐时期,在北魏的猛烈进攻下,已经丢失青、徐大部的南齐,共有二十三州、郡三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七十四。南齐自居正统,天命所归,二十三州皆取自西晋十八州的名称。梁武帝萧衍,原是南齐雍州刺史,此时的南朝雍州其实在原荆州襄阳郡一带,东晋时期大批来自北方雍州的士族及乡民过江投奔东晋,于是就近被安置在了襄阳一带,这一带也就成了南朝的雍州。萧衍起兵建立南梁,依靠的是雍襄士族、豪强的支持,因此得了天下后,乱封太守、刺史。州不够了,就分割置新州。州下辖的郡县也越来越多。而南梁初期,军力强大,被北魏称为“南朝百年罕见”,因此北方战线往前推移,又多出很多新增州郡。到了梁武帝大同年间,南梁居然已经由南齐末年的二十三州,变成了一百零七个州。南梁武帝丝毫不觉得难于管理,反而乐见于此,借机“夸耀疆土于北朝”,显示南朝的强盛,实则自欺欺人罢了。由于侯景之乱,建康被攻陷后很多典籍遗失,导致南梁究竟有多少郡县已经无法考究清楚了。但是,南梁却出现了都督“荆湘等十三州诸军事”、“都督益州等十州诸军事”等这样的官职,由于州设立的过多,史书已经懒得将所有州名称都列在官职中了。随后的南陈是南朝地域最为狭小的一个王朝,其土地仅仅相当于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却建立在侯景之乱后的江南废墟之上,虽百废待兴,却有大批的功臣宿将需要册封。境内割据的大小豪酋帅,也需要封赏。南陈在狭小的国土内,硬是设立了四十二个州,一百九十个郡,四百三十八个县。
南梁、南陈之际,由于州郡县数过多,导致州郡泛滥。虽然如此,“州刺史”依旧比“郡太守”尊贵,一些割据势力,明明只占据一个郡,朝廷却为了显示恩宠,将该郡升格为州。这就导致原本东汉、魏晋时期一州辖十数郡、一郡辖约十县的情况,变成了一州下辖一、二郡,一郡只辖一、二县的情况。极端的还有一州辖一郡,一郡辖一县,以及两州共用一郡、两郡共用一县的情况。
南朝如此,那么北朝呢?其实北朝更为混乱。晋末以来,北朝先后历经前秦符氏、后秦姚氏、前赵刘氏、后赵石氏、前后燕慕容氏、北魏拓跋氏、北周宇文氏、北齐高氏等政权的统治,地域划分更加混乱。像前燕慕容氏,在仅仅统治辽东一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侨置郡县,招揽中原的难民。北魏时期,更是广泛增设州郡,并且为新设州取新的名字,比如恒州、肆州、相州、瀛洲、夏州等,数不胜数。到了南北朝末期,只占据关东、淮北的北齐,在天保末年就设州九十七,郡一百六十,县三百六十五。北周本来地域狭小,只占据关中、陇西,后来兼并巴蜀、江汉一带,最后逆袭灭了北齐后,大象二年期间,共设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县一千二百二十四。
原西晋的并州,被分为恒州、朔州、肆州、汾州、并州等州
三、唐宋之后“郡”的消失和“州”的贬值隋朝一统,三百年乱世结束。隋文帝杨坚发现,全天下居然有大概二百五十余州,一半以上的州不足千户,每个县不足百户。这样的州郡县,早就失去了三级管理的意义,也难怪当年西魏八柱国之一的于谨会说“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于是,隋文帝杨坚废“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这是“郡”这个行政区域第一次被官方取消。而“州”,从此时起,贬值成了昔日的“郡”,成了统县政区。
虽然“州”已经成了统县政区,但是“统县政区”究竟是用“郡”,还是用“州”这个名称,历朝皇帝还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野心勃勃的隋炀帝杨广慕秦汉制度,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全面恢复古郡名。经过合并郡县,全国共有郡一百九,县一千二百五十五,并且完全按照《尚书 禹贡》记载,设立九州作为监察区。但是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为了表示与前朝的区别,又废郡为州。然而,二级制还是不太好管辖,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式分天下为十“道”,虽不是统郡政区,但是“道”的出现,使得“州”彻底贬值,再无恢复为统郡政区的可能。
结果,“州”和“郡”的纠结还在继续。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开元盛世,国力极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李隆基骨子里也仰慕秦汉文化,于是再次改“州”为“郡”,郡上继续设监察区“道”,共分十五道。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盛世轰然倒塌,新登基的唐肃宗为了新朝气象,同时也是方便整编被叛军占领的地区诸郡,于是再次改“郡”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