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五道
唐朝后来又出现了“府”这一级,“府”是地位更高、更重要的州,其实和“州”一样,都是统县政区。后期的唐朝节度使藩镇遍布,“道”一级也名存实亡。宋朝建立后,将“道”改成“路”,使“路”成为监察区,“道”这个名称逐渐消失。“路”之下是各府、州、军、监等,作为统县政区,没有恢复“郡”这一级。但是宋朝,却是唯一一个,官方在州之后附上郡名的朝代,宋人将“州”和“郡”视为同一行政区,“郡”作为“州”的别称存在。如邳州,在宋代叫邳州下邳郡,意思是该地就是原来的下邳郡。沂州,叫沂州琅琊郡,郑州,叫郑州荥阳郡。而升级为府的地区,则会同时附上州名和郡名,比如开封府,叫开封府汴州陈留郡,真定府叫镇州常山郡。这些州后面附的郡名大都是古郡名,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荒野的开垦,很多州都是新设的,没有古郡名,因此宋朝的皇帝还特意给这些州赐新郡名。随着宋朝的灭亡,元明清时代,“省”被正式确立为统州政区,同时“府”逐渐增多,“府”、“州”被官方确定为统县政区,“郡”则彻底消失在了官方正史之中。所以,宋朝是最后一个,存在“郡”的朝代。
四、“郡”最后成了州府的雅号其实除了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以外,“郡”这一政区名称,由于历史悠久,所以有着其特殊的意义,这也是“郡”一级政区废了又立,立了又废,几经反复的原因所在。
首先,“州”一般都是单字的,而“郡”大部分都是二字的。南北朝后的朝代,基本确定了“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爵位体制。“一字亲王”一般用“秦、赵、魏、吴”等春秋以来的大国国号或者“州名”以及“英、光、相”等雅字,但是“二字郡王”却实实在在用的是“郡名”。所以这也是“郡”存在的意义,用作遥领的封地爵位名号,比如郭子仪受封“汾阳王”,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郡王爵位。如果完全取消了郡,那么郡王等爵位的名号,就会显得很突兀,名不副实。
其次,隋唐文化承自南北朝。直到唐朝初期,士族还很强大。而士族的标志是什么?郡姓。范阳卢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通通都是将“郡”冠在姓之前。“郡”对于垄断了数百年文化的士族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无形中也影响着帝王的抉择,导致杨广、李隆基等帝王对郡更加青睐。
最后,因为郡名多采用二字,比起州名的一字,更容易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引起人们对山川形盛、风土人情的共鸣。因此文人墨客更爱用郡名代替实际行政区的名字,郡名被视为“雅号”。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开篇是怎么说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郡名一出,意境立刻就不一样了,有一种穿越千年的历史沉淀感。宋朝文人撰写文章、碑文的时候,更是习惯直接用郡名代替州名。
传承千年的政区“郡”虽然消失了,但是古郡名依旧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了下来。到了明清之际,随着“府”的增多,很多“府”不再启用“顺天、应天、开封”这种特殊的新名字,而是恢复了古郡名,比如长沙郡曾改名潭州,明代升为潭州府,后来又改称长沙府。明清时代将“郡名”视为雅号更是成为了一时现象,士人均将各个府雅称为郡。我国现存的地级市中,比如成都市、太原市、长沙市,最早都可以追溯至千年前的古郡名,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