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通典》书影)
这都不算重要,重要的是杜佑博采经史,参考历代典制政书,写成了《通典》二百卷,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大门类,子目一千五百余条,共计一百九十多万字,皇皇巨著,开创了典制体的先河!后世不管是“三通”还是“十通”,都以《通典》为开山之作。有这样一位爷爷,杜牧被赋予文采风流的一面,是谓琴心。
杜佑的父亲,杜牧的曾祖杜希望也值得一说,杜希望是个会带兵打仗的人,据载:“杜希望为鄯州都督,知留后。驰传度陇,破乌莽众,斩千余级,进拔新城,振旅而还,擢鸿胪卿。”显然,他很会领兵,不过,他是个硬汉子直脾气,他最终折在了宦官手里,仕途未得进一步发展。有这样一位曾祖,杜牧被赋予了金戈铁马的一面,是谓剑胆。
(杜牧诗《山行》诗意)
当然,这两样他本来都不缺,杜预那里全部都有,只是这两位,血脉上更近些。
杜牧就是这样一位诗剑风流的人物,以后会慢慢说,他的性格是融在血脉里的。
小资料:杜氏一族在唐朝的显贵程度为什么要了解这一点呢,因为这对了解杜牧的家世背景和他的诗风形成很重要。
唐人流传一句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城南的韦家和杜家势力极大,离天不过五尺远。
这当然不是一天形成的,据曹中孚的《晚唐诗人杜牧》统计,杜氏各支,在唐朝一共出了十一位宰相:杜如晦、杜淹、杜正沦、杜暹、杜鸿渐、杜元颖、杜佑、杜黄裳、杜悰、杜审权、杜让能(杜审权子)。
(杜牧像)
不过,这些人并非完全同宗。唐时,杜氏共有十四个郡望,以京兆杜氏声名最为响亮。据《北史.杜铨传》记载:北魏太祖曾问司徒崔浩“天下诸杜,何处望高”,崔浩回答“京兆为美”。这也是杜甫明明是杜耽之子杜逊的后代,他们早已迁往襄阳,杜甫出自襄阳杜氏,但杜甫却每每自称“少陵野老”的原因,要知道,少陵指的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根据礼法规制,只能比杜陵小,因而称为“少陵”,少陵所在地,在长安附近,杜甫并不是这一支杜氏的后代。当然,杜甫这样说,也不错,他们本来就是一家。
(【唐诗闲读】之190,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