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年,朱元璋攻陷南京,易名应天府。他听从朱升之计,逐步扩充实力。1357年,耿炳文攻略长兴,徐达夺常州;朱元璋亲攻宁国,赵继祖攻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攻略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攻克扬州。
1360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于龙湾之战。1361年,受小明王封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于鄱阳湖大战中亡。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政权,与占据平江的张士诚区别开来。同岁建立百官司属,以龙凤纪年,发布“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之令。平定陈友谅后,张士诚与方国珍成为了新的攻打目标。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
1367年,朱元璋精心规划北上之战,实行“先取山东,破元之屏蔽;既占河南,断其羽翼;夺潼关,斩断元朝门户;继攻大都,力保平安;再分兵西向,一举收复山西、陕西、宁夏。”这一战略部署中,徐达、常遇春领25万大军北上中原,胡廷瑞、何文辉横扫福建,方国珍降,杨璟、周德兴、张彬直取广西。北伐大计按计划成功。徐达先取山东,再西进汴京,随后攻陷潼关。并宣读《谕中原檄》,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宗旨。
同年,朱元章于应天南郊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明,钦点“洪武”年号。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军挺进通州,八月,元顺帝逃回大都,元朝统治崩溃,明军收复幽云十六州。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平定陕甘,大败扩廓帖木儿。
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李文忠、冯胜深入北元腹地,逼元昭宗远遁漠北。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击垮明夏,统一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收复云南,诛*元梁王。洪武二十年(1387年),傅友德、蓝玉等扫平辽东残元势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蓝玉所部明军生擒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等人。
洪武之治明朝初立,明太祖延用元朝宰相制,设立中书省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然而,随着元朝失势,朱元璋治国策略逐渐转向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废止中书省以及丞相。废除丞相后,明太祖独揽六部大权,选拔文人为顾问。此外,还实施分封制,派诸子驻居军事重镇为王,由朝廷掌握军事指挥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将全国划分成17个都司、3个行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内外卫、65个千户所。他发挥猛政利法治国,高举反腐倡廉的旗帜,从中央到地方都加以严惩。洪武六年(1373年),刘惟谦奉旨编订《大明律》,朱元璋亲自审阅,并三次修改后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式颁布。洪武十八年(1385年),《大诰》也即成。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重八,以轻徭薄赋为策,致力于恢复社会生产。他劝农归耕,鼓励开垦荒地,如1370年,更是对北方郡县的荒地免去三年租税。此外,朱重八强制迁徙农民,助其提高耕作效率,提供耕牛、工具和种子,并规定农民拥有田地五至十亩者,须种桑、棉、麻各半亩。他大力兴修水利,推广经济作物,惩治豪强,释放奴隶,减轻税收,严惩贪官。另一方面,他命人丈地计量、户口清查,创立了里甲制。
朱重八天下平定之后,封赏功臣,但又猜忌权贵。1380年,他借胡惟庸之案,诛*胡惟庸等人,除去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1390年,李善长死后,家属七十余人同遭殒命,牵涉其中者达三万余人。1393年,蓝玉因狂傲行径被族诛一万五千余人。再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共有四桩大案。宋濂因孙被贬,病逝于路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