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厕纸协定登场
1938年9月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向全体国民阐述了自己的立场:
“无论英国如何同情捷克斯洛伐克,都无法改变英国的立场——不能因为一个小国,让全部的欧洲陷入战争。”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军)
张伯伦还毫不犹豫地表示,只要对英国有利,自己便毫不犹豫地继续访问德国。
眼见张伯伦大表忠心,希特勒当晚就致电英法意三国领袖,邀请他们前来慕尼黑协商。
对于这样的邀请,张伯伦非常兴奋;
罗斯福也感到欢欣鼓舞,甚至称赞负责谈判的张伯伦真是个“好人”。
最终,贩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会议召开了。
捷克斯洛伐克遭遇背叛,而英法德意和美国都恍若置身事外一般。
毫无疑问的是,《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让大家都感到非常轻松,除了风口浪尖上的捷克斯洛伐克。
用美国总统的话来说,“战争已经避免,每个美国人都感到欣慰”。
大部分美国民众也对此颇为赞赏,认为“英法做了一件大好事”。
(二战终究还是到来)
其实,在《慕尼黑协定》的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容忍,这也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一协定隐藏在政治背后的真实动机。
《慕尼黑协定》也只是延长了纳粹德国准备战争的时间,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在此期间,纳粹德国得以加强军事准备、扩大势力范围,重新考虑自己第一个应该进攻的对象究竟是谁。
这无疑是厕纸协定所带来的结果,因为签署协定,完全助长了纳粹德国的军事野心。
买来的和平,并不划算。
参考资料:
阿诺德·汤因比.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 2007.
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2005.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 1998.
阿诺德·A·奥夫纳.美国的绥靖政策——1933-1938年的美国政策与德国. 1987.
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