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纪念馆
吴仁卿尚且言汉卿籍贯大都,则汉卿必非祁州人无疑。”那么,会不会是元代大都在地域概念上涵盖祁州呢?不然。王钢继续写道:“或以为祁州距大都甚近,统属于广义的大都,称大都即包括祁州,故大都人实谓祁州人。这并不符合《录鬼簿》、《析津志》惯例。如前所述,‘大都’、‘燕’,皆明指京城,此再稍作补充,即祁州人并不称大都或燕人《录鬼簿》中无祁州人,然李好古、彭伯威传皆称保定人,保定与祁州同路,且较之更近大都,可证祁州人必不言大都。《析津志》杨果传直书‘祁州蒲阴人’,知祁州亦不称燕。所以,地名的广义性也不存在。若言汉卿曾流寓祁州,则又不符合祁州说原意,因为此说以为汉卿是地道的祁州人。”不过,从方志言及的民间传说来看,加上该地又有关墓、关园等遗址,关汉卿在此地留下过行踪倒是可能的。也有民间说关汉卿是解州人,通常认为,“解州”说始见于清代邵戒山《元史类编》,时在康熙之后。
关汉卿绘图
但据《关汉卿籍贯考》一文作者王钢考证,清姚之姻《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三文学门引《元史补遗》已见此说,云:“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世称宋词元曲,然词在唐人已优为之;惟曲自元始,有南北十七宫调。”《元明事类钞》四十卷,今有《四库全书》本,是“摘取元明诸书,分门隶载”的汇钞性质之书,对其史料价值,《四库提要》多有肯定。《元史补遗》今未见有传本,作者朱右,字伯贤,浙江临海人,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病逝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朱在元末曾司教慈溪、萧山,明洪武三年(1370年),得宋濂推荐,召修《元史》。据宋濂《元史目录后记》载,朱右等人参修《元史》,乃是补足元顺帝朝事迹。《元史补遗》当是其修成《元史》后的补阙拾遗之作,成书虽在明初,但朱实为元人,一生大半在元,跟《析津志》作者大致同时《元史补遗》中关汉卿小传,亦可谓是元人记元事。
关汉卿雕像
较之“祁州”说,“解州”说显得更有力度。既然如此,对“解州”说应给予重视。若承认“解州”说不虚,又该怎样看待与“大都”说的关系呢?这是个难点。王钢说,“最初我也怀疑关汉卿原籍解州,后长期居大都,故又称大都人。然检《录鬼簿》(繁本),大都人梁进之与汉卿为‘世交’,则两人父辈同在大都,才较合理。且《析津志》名宦传中人物,也有本非大都人而后迁居大都者,如前所举羊舌吉甫,他如程雪楼、韩御史等甚多,但志中皆直书原籍,不称燕人。以此则汉卿并非迁居大都者较大的可能性是汉卿祖籍解州,而先辈已迁大都。当然,汉卿本大都人,后流寓解州的可能性亦无法排除。文献不足,只好存疑了。”(《关汉卿籍贯考》)
关汉卿剧照
王文试图调和“大都”说和“解州”说之间的矛盾,但因史料缺乏,说来说去,仍是疑案。一个人有三个籍贯,这的确不大好理解。于是,也有人想在“大都”、“祁州”、“解州”三种说法之间搞平衡,比如称关汉卿祖籍解州、后迁祁州、定居于大都,等等。将三说撮合为一,设想固然不错,但仍不免是主观推断倘要最终成立,得再寻找足够有力的证据。还有研究者如冯沅君曾提出有“两个关汉卿”(《古剧说汇》),一个籍贯解州,一个籍贯大都,但这种大胆假设的观点尚未得到学术界认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 《中国文学史》
- 《四库全书》
-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