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父亲哪儿去了,史铁生父亲是怎么去世的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06 23:49:11

01

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史铁生的父亲哪儿去了,史铁生父亲是怎么去世的(1)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他痛苦地写道:

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02

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东城区,然而,他很快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尽管如此,他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不仅健康成长,还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才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史铁生的母亲是个热衷于阅读和写作的人,她的热情深深地影响了史铁生,使他自幼便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小说情有独钟。1964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清华附中,这所名校集结了众多高干子弟和名流之后,才华横溢的学生比比皆是。

然而,即使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史铁生依然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体育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曾在校运动会上荣获跳远和80米栏比赛的冠军,因此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小飞行员”。

他的才华并不仅限于此,史铁生还擅长写作、绘画、朗诵以及无线电技术,可谓是多才多艺。他的才华和全面素质使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小有名气。

03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1969年夏天,史铁生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被卷入了苦难的旋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主动报名上山下乡,成为了一名知青,被分配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关家庄插队。

史铁生的父亲哪儿去了,史铁生父亲是怎么去世的(2)

他所插队的地方位于条件艰苦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然而,史铁生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白天顶着烈日辛勤劳作,晚上还要负责开导那些因为困难而受挫的同伴。

此外,他还自学了中医针灸技术,为当地的老乡提供医疗帮助。他的善良和才华使他成为了当地的知名人物。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片黄土地上,希望能够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

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却不允许他过度劳累。由于先天性脊柱裂引起的并发症,他在高强度的劳作后经常感到腰酸背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松地跳远,这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经过在北京友谊医院的治疗,史铁生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他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他深爱的黄土地。乡亲们心疼他的身体,安排他从事轻松的喂牛工作。

然而,即使是这样轻松的工作,史铁生也毫不松懈。他尽职尽责地照顾着牛群,甚至在夜里也要起床添加草料。这种无私的付出让他从未有过一个安稳的睡眠。

04

不幸的是,一次意外的雨淋导致他发起了高烧。高烧退后,他发现自己的双腿异常软弱,走路都变得困难起来。1972年1月,史铁生再次被送进北京友谊医院,但这次治疗并没有成功。他的双腿瘫痪了,被宣告将终生与轮椅为伴。这一打击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他刚过完21岁生日的第二天。

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史铁生一度陷入绝望和暴躁之中。他甚至试图通过触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幸运的是电线短路救了他一命。在母亲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他逐渐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在母亲的帮助下,史铁生得到了一份在家具厂绘画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在工作之余他开始尝试写作并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和支持,这也标志着他作家生涯的开始,令人遗憾的是当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并获奖时母亲已经离世,无法与他分享这份喜悦。正如在文章开头在他深情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05

全家都知晓母亲深受肝硬化之困扰,那些疼痛的夜晚,只有史铁生被蒙在鼓里。当母亲病重吐血、呼吸艰难之际,史铁生被邻居急速带至母亲身边,那竟是他们母子的诀别。母亲被紧急送医后,不久便离世了。听闻,她昏迷前的遗言牵挂着的是:“我那个体弱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流露出对母亲遗言的深刻理解:“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要相依为命,好好地生活。”

回忆过去,史铁生常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公园,母亲因担忧而暗中尾随,却又不敢打扰他。直到母亲离世,史铁生才深感愧疚与后悔。他在文中写道:“这园中的每一寸土地,不仅留有我的车辙,也印有母亲的足迹。那时的我太过年轻,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却未曾体谅到母亲的双倍痛苦。”

动荡岁月中,人的命运如风中草芥。母亲离世十年后,史铁生与父亲、妹妹寻访墓地,却发现已无处可寻。无法在现实中祭奠母亲的史铁生,只能通过文字来寄托哀思,与母亲在文字与地坛中重逢。这种深切的思念,使得他的文字充满感染力,触动人心。

史铁生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但他却从家人、朋友和伴侣那里获得了无尽的爱与关怀。在他瘫痪在床的日子里,同学们不断写信鼓励他,已回京的同学每逢探望日都会来看望他,他的病房总是热闹非凡。

进入文坛后,他更是收获了珍贵的友情。王安忆等作家经常看望他,给予他关怀与支持。余华、刘震云、莫言等人更是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在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精神上给予他巨大的鼓舞。

史铁生曾感慨地在《向死而生》中写道:“在我二十一岁那年,双腿背叛了我,但友谊却让我重生。”

多年后,当史铁生离世,步入晚年的余华提及他时仍难掩哀伤:“铁生不在了。”一个时代随之落幕,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年轻。

06

除了友情,史铁生的爱情也为人称道。1978年,他的处女作《插队的故事》发表在《务虚笔记》上,吸引了正在西北大学数学系就读的陈希米。尽管陈希米右腿有轻微残疾,但她仍被史铁生的文字所打动,主动写信与他探讨人生与爱情。经过十余年的通信交流,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89年史铁生病情恶化时,陈希米不顾一切赶到北京照顾他。面对比自己小10岁的陈希米,史铁生深情告白:“如果不是因为爱,你可以选择离开。

我绝不会责怪你。”而陈希米则坚定回应:“我会永远陪在你身边,不离不弃。”几个月后,他们克服了家庭阻力,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他们的家中悬挂着一张合成的童年合影,见证了这份独特的浪漫与爱情。

然而命运对史铁生的考验并未结束。1999年他的肾病恶化为尿毒症需要定期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接连十余年的透析让他的左臂血管肿胀变形但他依然坚强地与病魔抗争着。

到了2010年经过上千次的透析和无数次的病痛折磨后,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其脆弱,甚至一次简单的呛水都可能引发严重的肺部感染,然而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执着追求。

07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突然脑溢血,面临生死关头。虽然医生提议进行急救开颅手术,但他的妻子陈希米却做出了不同的决定,她选择放弃治疗,希望他能少受痛苦,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事情并未如她所愿,史铁生在临终前的痛苦远超过了可能的开颅手术。他咳嗽不断,高烧不退,脸色通红,旁边的亲友都感到心疼,他们甚至含泪询问是否有可能让他走得更安详一些。但是,因为史铁生曾表达过希望死后捐献遗体的愿望,所以他们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医生解释说,如果史铁生此刻停止呼吸,只需十五分钟,他的器官就会失效,无法再进行捐献。因此,他必须坚持下去。在极度痛苦中,他全身痉挛,陈希米则像安抚孩子一样抚摸着他,轻声安慰他,“不闹,不闹,没事的,过一会儿就好了”。

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史铁生忍受了数小时的痛苦,一直坚持到红十字会医生赶来摘取器官。当他呼出最后一口气,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生前曾说:“我希望我的器官能在新的主人身上继续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除了眼角膜外,他所有可用的器官都被成功移植,他的腰椎也被用于医学研究。

尽管史铁生在21岁就瘫痪了,30岁又患上了肾衰竭,需要每两天进行一次透析来维持生命,甚至在临终前还要经受九个小时的痛苦煎熬,但他却从未向命运低头。他曾在给余华的信中写道:“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他的人生虽然充满了痛苦,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更加坚韧。

08

然而,人们常常将史铁生简单地视为一个身残志坚的残疾作家,这种理解实际上是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误解。他并没有用书写苦难来博取同情,也没有用他的残疾来教育别人。相反,他以残缺的身体去探索生命的意义,用他深邃的思想照亮人们灰暗的内心。他或许双腿不便,但他的灵魂却比我们许多人都要完整和高尚。

在《我与地坛》一书中,史铁生曾淡然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然而,这个“节日”来得太早,太突然。

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他60岁生日仅差六天,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意外离世,享年59岁。他走得那么突然,但幸运的是,他的妻子陈希米按照他的遗嘱,成功地将他的遗体捐献了出去,使他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

当史铁生的遗体被推入太平间时,陈希米含着泪水对朋友们说:“给他多盖点儿,他怕冷......”。这句话透露出她对史铁生深深的关怀与爱。

史铁生曾如此形容他与陈希米的关系:“她是顺水漂来的孩子,但不是我捞起了她,而是她捞起了我。”这段话深刻地描绘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而对于自己的未来,陈希米也早已有了打算,她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下一世,我还将顺水飘来。”这既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淡然态度,也透露出她对与史铁生重逢的深深期盼。

09

当你读懂了史铁生的一生,他的作品《我与地坛》也就懂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