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为何早逝,颜回怎么死的最后结局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22 05:25:28

如果要找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养生”一定是最当得起这个名号的。

古希腊人觉得这个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模拟,根本不值留恋,还养什么生;基督教文化更加不会与养生建立联系,他们要克服肉体的*,如此才有可能上天国;印度文化的禁欲主义倾向就更明显了,养生还是算了,求道解脱比较重要。

可以说,中国人最世俗,养生思想成立最早。

比如,中国文化的源头经典《易经》的《颐》卦就系统地点出养生的内容,其《彖传》说:

“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程颐解云:“与人之养生、养形、养德、养人,皆颐养之道也。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甚至可以说,只要活着就要“养”,养生不光是对身体的养护,更是政治上的理念和方法。所以,养生的含义是非常广大的,我们现在人只是关心身体的养生,那是狭窄的养生观,但是这样的养生观不是源自道家,而是来自儒家。

《论语·季氏篇》:“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里孔子已经点明养生与血气盛衰的密切关系。

《大戴礼记·易本命篇》则更明确身心健康与气的关系:“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这其实已经是吐纳术的炼气修炼方法了。

而《论语·雍也篇》,孔子更指出养生与心理调节的关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按董仲舒的解释,仁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事也。”

由此可见,孔子所追求的“仁”不只是一个道德准则,而且还是一个养生原则。仁者所以能长寿,是因为其心志调和宽舒,而其气机和畅。

按照这个原则,孔子得意弟子颜渊就应该长寿了,因为他能做到“三月不违仁”,甚至在《庄子·大宗师》中,颜回都已经超过了孔子,其故事就有名的“坐忘”。

一次颜回跑来对孔子说,我进步了,老师,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说,好是好,不过还不够。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跑来跟孔子说,老师,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礼乐了。孔子说,还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再次来找孔子还是说自己又进步了,孔子又问是怎么进步了,颜回说,这次我“坐忘”了。孔子非常惊叹,问,你是怎么样“坐忘”的?颜回答道,整个身体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自身的一切完全的忘却,感觉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相通,与清静融合。我觉得这就是“坐忘”。孔子感叹道,与道相通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分别与喜好,与大道一起变化就不会出现任何的障碍,颜回你真是一个大贤啊,我也愿意跟你一起“坐忘”。

在所有的弟子中,他应该是最接近“仁者寿”的标准的,但是,他却早死。

史籍记载: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多岁,头发就全部白了,四十岁时就死了,孔子对他的死感到非常难过,觉得可惜。

颜回为何早逝,颜回怎么死的最后结局(1)

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到底“仁者寿”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颜回如此修养的人,为何早死?这个问题不得不回答!

陈淳记录朱子的一条语录:

仁者寿,是有寿之理,不可以颜子来插看。如罔之生也幸而免,罔亦是有死之理。(《语类》卷32)

朱子给出的解释是:仁者只是理论上长寿,实际则不一定如此。但是前面又说仁者寿是功夫的必然效验,也即是说长寿并不只是一种理论而已,而是有真实性的。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矛盾。除非认为长寿不是儒家所追求的事,能有最好,没有也无碍。关键看活着的时候能否有中和气象,是否为人正直。

这个态度就是孔子所强调的:“尽人事,听天命”。寿命的长短是天命,而生命的质量却是人事,我们可以做工夫达到的。朱子引《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来解释。“人之生也直”,是说人因正直而活,这个与“仁者寿”是同一个逻辑,如果A,则B。一个人,如果“直”,则“生”;如果“仁”,则“寿”。逻辑上,A是B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得到B不是只有A这一条路,可能还有C也可以得到B。

同理,一个人能生能寿,也不只是因为直和仁,也可能是罔是不仁。但是,孔子和朱子都认为其他方式达到的“生”“寿”只是一种侥幸,不是正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儒家不只是关注最终的效果如何,更关注的是方法和路径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方式和路径出现了问题,就算取得想要的结果也是不被认同的。也即是说,目的和手段都要是正当的,不能因为正当的目标而不择手段。

尽管如此解释,但是人们还是觉得不能信服,因为儒家长寿的大贤是比较多的,比如孔子活了70多岁,孟子80多岁,荀子更是夸张,有100多岁。从这个可以看出,儒家的养生法还是有效,真的能让人长寿的。

颜回为何早逝,颜回怎么死的最后结局(2)

所以,我们必须从其他方面来找原因,从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颜回其实很穷:

《论语·雍也》说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虽然生活确实很穷,但他自己并不在意,还“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年复一年,身体自然就垮了。

众所周知,孔子是主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还要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

孔子本人就非常重视物质上、饮食上的事项的调养,而这点恰好是颜回所忽略的。

其实,养生,不光要养心、养神,更要养形、养体,不然就会出现颜回的问题,其实儒家早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上面引的《颐》卦就提到要养形,要注意饮食衣服之事。汉代的荀悦总结到:

养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爱亲、爱德、爱力、爱神之谓啬。否则不宣,过则不澹。故君子节宣其气,勿使有所雍闭滞底。混乱百度则生疾。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虚盈消息必得其中,所以养体也。善治气者,古禹之治水也。若夫导引蓄气,历藏内视,过则失中,可以治疾,皆非养性之圣术也。

养生的要点在于:适当,不过分,也就是中和。《中庸》里面讲的其实就是养生的道理,要人们中和,这样才能活的久且好。

从上面的可以知道,要想活得久,心情好,人乐观,一定是重要的,但是千万不可忽略饮食上的调养:按时吃饭,早睡早起,不吃变质的食物,不随便应付吃饭,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这都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道理了,但是人们却很难做到,因为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干扰和诱惑,使我们吃不好,也睡不好,更别说心情通畅了。

颜回为何早逝,颜回怎么死的最后结局(3)

那怎么办?

最后,总结一下,要少消耗,多静养,生命在根上是要静止的,“生命在于静止”。你只要懂一点经济学的常识就能知道,你的能量有吸收和消耗两种,当吸收大于消耗,你自然是健康的、有精力的,反之,你则生病,不健康。人的吸收能力,其实很难锻炼,是随着年龄不断退化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少消耗,多静养,吃饭不要太饱,油腻的少吃,跑步不要出大汗,锻炼不要累了,晚上不要随便锻炼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消耗。

千万不要被什么“生命在于运动”给骗了。


题外话,我还是要提下哲学,哲学的本质上是“概念澄清”“前提反思”,澄清和反思的往往是我们各种头脑中最基本的那些概念和前提预设,惟有如此,才能不被外界各种奇葩的说法所动摇。对于养生,对锻炼,对运动,乃至对生命,我都希望进行持续的反思,以期最终获得定解。我也欢迎同道中人来一起讨论和交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