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宋代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同时改革了考试的模式和程序,增加了考试阶段。童试作为科举制度的起点,要求考生通过初级考试;随后是乡试,这是地方政府协助举办的全省性考试;接着是会试,这是由考官面试、论述和解答实际问题构成的考试;最后,是殿试,是最终选拔官员的定向考试。
有趣的是,宋朝延续并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好的方面,尤其是考试的制度和方法。例如,宋代沿袭了武则天时期对考试作弊的严格防范措施,如设置锁院制、别头试和誊录制,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通过继承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元朝科举处于中落时期,由于蒙古执政,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政策,很不愿意让汉人做官。考试中使用的标准答案是朱熹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这给科举制度带来了僵化和缺乏灵活性的问题。然而,尽管受到不公和限制,元朝的科举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选拔官员的功能。
到了明朝,科举制度进入了鼎盛时期。明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科举,视之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试程序更加复杂,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童试是初级考试,要求考生通过乡试的初步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