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昭陵
在狄仁杰处理的所有案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案件。据《旧唐书》载,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不慎砍断了昭陵旁的一颗柏树。按照大唐律例,权善才破坏先皇陵墓固然有罪,不过顶多就是免职为庶人。唐高宗李治知道后,却觉得权善才将自己置于不孝之地,毕竟昭陵乃是唐太宗长眠之处,盛怒之下大骂:“是使我为不孝子,必*之。”
▲高宗李显剧照
一边是执掌天下的皇帝,一边是保家卫国的将军,狄仁杰夹在中间的处境相当尴尬,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得罪皇帝,甚至还会得罪其他官员,最终成为官场牺牲品。狄仁杰身为“法官”,审案断案都以唐朝律法为依据,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狄仁杰冒着生命危险与唐中宗据理力争,他以唐朝律法为准绳,引经据典又苦口婆心地劝说道:“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狄仁杰这段话委婉而又不失力度,最终唐高宗消去怒气,放过权善才和范怀义。
▲女皇武则天剧照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狄仁杰偏偏不畏皇权,在“虎口”中救下权善才和范怀义,此事不仅令他在朝廷名声大振,其贤名也在民间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认可,“神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明末清初时期,小说题材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文学。狄仁杰、包拯、施公等流传已久的清官形象,自然成为极佳的创作素材被后人搬进小说。曾经风靡一时的《武则天四大奇案》,主角便是狄仁杰。这本小说一共六卷六十四回,前半部分重点描写狄仁杰在担任昌平县令时如何纠正冤假错案,后半部分则重点描写狄仁杰担任宰相后如何整肃朝纲。书中尽管涉及部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过整体来说,虚构杜撰的案件更多一些。
▲民国石印《绘图武则天四大奇案》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百姓在看断案小说时,只关心清官什么时候可以破案斩*贪官污吏。而文人关心的却是,朝廷何时才能像小说一样任用清官,铲除那些尸位素餐的贪官。小说文学发展到后期,许多文人不满清朝丧权辱国,直接以小说为武器,借古喻今暗讽清朝统治者昏庸误国。客观来说,清朝时期除《狄公案》之外,还有《包公案》、《施公案》和《海公案》等以清官为主角的断案小说,《狄公案》并不占据明显优势。事实上,狄仁杰之所以能够从这些清官中脱颖而出,甚至走向世界,还要归功于荷兰作家高罗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