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向来不缺英雄,可是,有些英雄在后世虽然赢得了身后英名,可在当朝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并且英名的背后是血的代价。于谦就是这样的人,在明朝危在旦夕之时,是他挺身而出,安稳朝纲,打击叛乱,让明朝的历史延续了两百多年。可是为何,这样名满天下的名臣、贤臣,最后却落了个冤死的下场呢?
于谦功绩"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石灰吟》,天下闻名,从中就可看出他的高洁志向,而他的一生,也的确是像诗中写的一样,坚韧不拔。但,他对国家的忠,却和寻常的士大夫不一样,他带着一腔孤勇。文如其人,这首他少年时代的诗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反对迁都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瓦剌,临走之前,朱祁镇安排了他当时非常信任的弟弟朱祁钰监国。结果,发生了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事变,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祁镇被抓,而瓦剌以此为由,对大明提出了很多非分的要求,同时还继续对大明的首都北京增兵。一时之间,朝野震惊。
当时的危局,让一些大臣联想到了金人破宋的历史,于是,有朝臣开始提出迁都南京。此时,是于谦站出来发对此言论,于谦提出,大明的宗庙社稷都在北京,如果迁都,大明就是另一个南宋,离亡国之路不远了,指责提出此论的大臣居心不良,应该斩首。加上明朝时期文臣重气节,于谦此论一出,立即压制住了迁都之言。这是其功之一,于谦也因此被升为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