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三个重要城市,福州、泉州和厦门,论经济是两者为大,论影响力和知名度一定是厦门,如果放在历史上,泉州这个东方大港,其历史地位远远高于福州和厦门。今天我们来聊聊泉州。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又称鲤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世界遗产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泉州历史悠久,三国设县,南北朝时设郡,唐代成为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2020年泉州常住人口879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达204万人,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约950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万人。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泉州管辖面积11015平方公里(含金门县), 北连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和三明,辖鲤城、丰泽、等4区,晋江、石狮、南安等8县市,设有泉州经开区、台商投资区等经济功能区。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多港湾、岛屿,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
历史给泉州留下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素「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以海外贸易和中外交流为核心的泉州,从唐代以来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往来于此。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还有着「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被称为建筑博物馆,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5个,其中世界级有5项、国家级“非遗”36项,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唯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记载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沿海人民信奉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等等。
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期就已开始经济开发,在战国、秦汉时属于东越国和闽中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丰州设东安县,这是泉州市境首次设县,西晋八王之乱未定,五胡之争迭起,中原战乱不定,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这是泉州市境设郡的开始。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这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不过治所在今天的福州,而不是现在的泉州。武则天嗣圣初(684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在南安丰州),后来在今泉州市区重设武荣州,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这个泉州才是今天的泉州,一直使用到今天。五代十国时闽国大将留从效割据闽南十余年,重视文教,发展农业,息兵安民,又在泉州整建城港,招徕海外商贾,发展海运,使泉、漳二州在全国性的战乱中独得繁荣和发展,为宋元的泉州繁荣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