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我们告诉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题叫《爬山虎的脚》,但是我们在看到满墙爬山虎的时候可以看到爬山虎的脚吗?答案是不能的。我们必须把叶子拨开才能看到脚。因此,当我们从大图,到局部的细图,再到文体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小朋友:“这一篇文章的作者叶圣陶,非常喜欢爬山虎,更善于观察,因此他才能发现藏在爬山虎叶片之下的脚”。到这一部分,我们始终没有离开学习目标。
环节二:核心段落分析
这个环节我们连着上一个环节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知道了,这节课我们重点讲的不是爬山虎,而是它的脚,因此我们就先来看看它的脚吧”,由此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三段落,写脚的部分。
1、朗读第3段落、数句子
读完第三段落,我们划分6句话。
2、细致批注:关于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先生都写了什么?
刚才划分的6句话,我们一批注就会发现:第三句话写的是位置,第四句话写的是样子,第五句话写的是颜色。
3、分析:如何观察
分析部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笔画,可以这么说:“同学们,我们不妨跟着课本来画一画,先画出茎,再划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并在旁边写上批注:这是长叶柄的位置。接着画反面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上批注:细丝和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色的。这样的简笔画,大家一定要画起来,一边画,一边做批注。”
我们告诉小朋友:“这个细丝正常情况下是看不见的,要想看到这个细丝,我们要拨开叶子,甚至要把叶片翻过来,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细丝挑起来”。“拨”、“翻”、“挑”这三个动词,我们都给孩子提供一下,告诉小朋友,这就叫动手观察。
准确形容、准确认知
文中作者运用了非常准确的比喻手法,我们可以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梳理:“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文中形容细丝跟新叶子一样是嫩红的,作者用这样的一种比较,同时让我们知道了叶子和细丝,第二个观察点,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蜗牛这一动物我们是很常见的,至少比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为常见。这种使用最常见的事物进行比较、比拟、比喻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把陌生的事物变得更加熟悉。这就是作者非常准确的表达。”
那最后这段讲完了,大家记住边框边搂,重在收口,这一段要想追踪的更准确,我们就还得往下讲。因此,我们可以问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能够这么准确地描述爬山虎的颜色、样子和位置呢?其实,这个秘密就隐藏在我们刚才讲的这一段中。就像我们追寻爬山虎的脚一样,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作者写作的这个秘密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去读书。这篇文章一定要多读书。
读完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观察历程:不知道或者仅仅只知道——知道了——知道的很多,会有这个变化关键就在于作者开始注意了,作者开始长时间的关注以及用各种方法去观察他。这里我们就提醒小朋友:“今后你也要时时留心风景”。
接着分析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我们来看第4自然段。
1、读一读,数句子
发现4自然段总共只有4句话。
2、抓关键词
抓住几个爬的关键动词:“触”、“变”、“巴”、“弯曲”、“拉一把”、“紧贴”。
3、辨析:到底怎么爬
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试错小游戏,可以用手或者小视频来深入了解爬山虎的爬行。学生通常认为爬山虎是一步一步地扒着墙壁往上爬,但实际上它的爬行方式并不是这样的。通过这个试错游戏,我们有意让学生以错误的方式去模仿爬山虎,从而深刻理解正确的爬行方式,并且并终身难忘。
爬山虎的主要爬行器官是其具有特殊结构的茎和叶子。它们拥有强健的卷须,能够牢固地附着在墙壁上。在前进时,爬山虎会通过卷须将身体牢牢地固定在支撑物上,并且快速延伸茎和叶子以寻找新的支撑点。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扮演爬山虎的脚,来攀附墙壁和寻找支撑点。爬山路不一定局限于一座墙壁,我们可以选择向左右两边爬,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可以稍微疯狂一点,这样语文学习就更加形象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