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三:思考观察之秘
接下来,我们要展开探索了。
1、这样的行动,如何观察?
我们告诉小朋友:“同学们,叶圣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观察者,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他发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爬的。那么,他是靠什么才能观察到这种细节呢?”同学们就说了是靠天天看、持续看才观察到的。“那么,这个持续仅靠两三天够吗?”很明显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观察时加上对比。持久加对比观察才是作者叶圣陶真正的方法。
2、延续拓展
a、辨析:观察的方法
延续拓展我们打开课后的资料袋进行学习,通过资料袋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的观察记录是间隔着记的,每次记都有对比。资料袋此时介入,持久加对比,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给孩子们观察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b、辨析:对触角的形容
课本中提到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又说像蛟龙的爪子。但是,哪个形容才是对的呢?其实在这里,作者说的这两个形容都是对的,这里有个关键字“巴”,同学们,叶圣陶的观察非常的细致,有“巴”的是蛟龙,没“巴”的是蜗牛触角。
3、体会观察之久
a、读读第5段,让同学们思考哪些地方写了观察之久
我们发现“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词都可以变现作者的观察之久。可见作者说是观察了“不几天”其实观察了“好几天”,说是“后来”可见是“一直”在观察,说是“逐渐”讲白了作者不但“观察”而且还在“对比”。
b、作者为什么会长久观察,对比呢?
我们知道作者之所以会坚持这么久,肯定是因为热爱。我们来看一下本文的最后一句话: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不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因为好奇所以他动手了,这种行为在观察中就叫做破坏式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式,因为好奇所以有意破坏它的状态,进而观察它的变化。
环节四:探究
我们发现课文的前面一、二两段讲叶子的部分我们还没讲。由于爬山虎是一种常见的东西,不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所以我们可以选择简单教学或者选择“视而不见”。这部分建议老师们可以简单告诉小朋友,无论在学校的哪一面墙上,都可以看到爬山虎。
我们要向作者学习的是观察的意识。当我们具备这种观察意识时,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进而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
那么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关于叶子呢?我们可以告诉小朋友们,对于这种广泛存在的事物,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在平凡中看到新鲜的东西。
总结:
作者描写的波纹是绿叶之波,也是我们学习之后的心海起伏之波。学习之后心海澎湃,是我们心海的起伏,也是我们对美好的一种认知,也是我们心里欢喜的升腾。
为什么我们看到墙上满布的爬山虎如海浪般荡漾呢?因为我们充满喜悦,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发现了不经意间的细节,甚至领悟了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我们的内心波动荡漾,我们对美好和喜悦的感知升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