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刘一达:老北京人,笔名达城,著名京味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作者说】
“能咂摸出味儿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本文刊载于《北京纪事》2022年12月刊
原标题《 东直门的宅子,西直门的府》
01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东直门的宅子,西直门的府”。这里说的东直门,指的是老北京的东城;西直门,指的是老北京的西城。
如果把这句顺口溜里的“宅子”和“府”单拎出来,这里的意思是说老北京东城的宅门多,西城的王府多。
为什么说“东直门的宅子”呢?因为老北京的大宅门主要集中在东城。原因是东城有东交民巷的外国驻华使馆区,所以在老北京,东城的开放比西城要早一些。
清末民初,北京最时尚的商业街出现在王府井和东单。您从这一点,就知道当年东城的开放程度了。
近代史上,北京的许多“第一”,出现在东城,比如: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饭店“六国饭店”;第一家西医门诊的大医院“协和医院”;第一个现代意义的照相馆“大北照相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俱乐部,煤渣胡同把口儿的“青年会”;第一家现代婚纱照相馆,东单的“紫房子”;第一条柏油马路,东单的西总布胡同;最早的自来水厂在东直门外;还有第一家现代意义的运动场“东单体育场”,第一家游泳馆是台基厂的“国际俱乐部”,等等。
这儿说的都是民国年间的事儿。为什么东城会领风气之先呢?因为地理位置独特。
02您也许知道,“庚子事变”后,“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搞的一系列政治改良中,有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开始打破北京城“满汉分置”的格局。
所谓“满汉分置”,就是当年的北京内城,包括东、西城,只有旗人才能居住。旗人按照“八旗”的编制,分别住在内城的不同区域。汉族人,您的官儿再大,没有“旗籍”,也只能住在外城。
需要说明的是,旗人,又叫“在旗的”,是按“八旗”的编制纳入“旗籍”的,主要是满族人。但入“旗籍”的也有蒙古族、回族和汉族等民族的人,只是人数很少。
“满汉分置”从清朝入关后的顺治年,便开始实行,到清末,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慈禧太后的“新政”,一下打破了这个老规矩,也就是说汉族人,包括外国人,谁有钱都可以在内城买房买院居住了。这条“新政”一实施,您想那些有钱的北京人能不眼热吗?
清代北京地图
恰好经过“庚子事变”后,许多满族“八旗”的老宅门已然“式微”,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为了维持生计,便琢磨着卖房卖院了,而卖房卖院恰恰也是从东城开始的。
因为东城离着使馆区近,受洋人的影响,那些清朝的官宦子弟,也追求洋人的做派,吃的穿的用的以洋为尊。
但您吃喝和穿戴那些时尚的洋玩意儿,得需要银子呀?虽然当时大清国还没倒,您每月还能领到“钱粮”,但按人头份儿发的那些“钱粮”,哪够那些公子哥们花的呀?
那会儿,社会的上层人士消费,都讲究记账,不交现钱,年底一块儿算账还账。所以,许多少爷秧子看上去风光无限,身上却背着巨债。怎么才能找到银子呢?只能卖房卖地。
此外,经过“庚子事变”,许多旗人中的贵族开始认识到房子的“无常”。房子院子说是不动产,但战争来了,房子倒是不能动,但是人没了,留着那么多房子有什么用?于是在满族上层的一些人士中,出现了及时行乐的享乐风气。
这时节,老北京的“房虫儿”也及时转移阵地,从外城*入内城。“房虫儿”就是买房卖房的掮客,老北京也叫“拉房纤儿的”。京城松动“满汉分置”的清规戒律以后,这些“房虫儿”认为自己发财的时机到了,他们终于找到了吃肉喝汤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