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的花园,原来是清代大学士明珠宅第的一部分。解放后,这里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宋庆龄去世后,经过国务院批准,她的故居对外开放。目前人们参观游览的宋庆龄故居,其实它以前就是醇王府的花园。
醇亲王府(南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来是乾隆的第五个儿子荣亲王永琪的府邸,奕譞被封为醇郡王后,分府出宫住在了这里。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封为亲王,其府被称为醇王府。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上病逝,奕譞的二儿子载湉嗣位,当了光绪皇上。因为光绪皇上就在这个府邸出生的,所以府邸成为“潜龙邸”。根据清朝皇家的老规矩,皇上的出生地应该升为宫殿,所以奕譞和他的家人得另选府邸,后来搬到后海北沿。
昔日的王府成“潜龙邸”了,当然就不能再住人了,直到奕譞去世,王府的前半部分改为奕譞祠堂,再后来,“潜龙邸”开办了北京34中学,另一部分被中央音乐学院占用。不过王府现在还保存着一部分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了。
西城还有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王府:礼王府,不过,现在王府没有对外开放。
礼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代善)府,在西皇城根儿,大酱房胡同东口,府邸占地很大,其主体建筑保存相对完整。
王府的一部分后来成为华北大学,再后来为中央政务部,后来改为国家民政部在此办公,现在仍然是中央单位的办公机构。
清朝的王府建筑是有规制的,一般王府的面积都很大,经过百年的变迁,几乎所有王府都有变化,有的保留下来的一部分还相对完好,比如位于西城的庆王府。
庆王(乾隆皇上的第十七儿子)府,在定阜大街,王府占地很大,建筑宏伟,原府分为三大部分,现只有西部保存相对完整。解放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曾在这里办公,现在仍然是部队机关使用。
有的王府被政府机关占用后,为了保护王府的原有风貌,进行了异地迁移,比如顺承郡王府。
顺承郡王(礼亲王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府,在太平桥大街,现在的全国政协礼堂,就是王府的一部分建的。
最后袭封的顺承郡王讷勒褐,死于光绪七年(1881年),从此家道中落,到他儿子这儿,家境已经入不敷出,最后将王府卖给了张作霖,作为他的大帅府。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全国政协的办公地。
王府的中路建筑保存完好,东路的前后多层院落也保存完整。20世纪90年代,全国政协办公楼扩建,王府的遗存部分被整体迁到朝阳区,也算是进行了异地保护。
06老北京人都知道,除了皇上住的紫禁城,王府的门最大,王府的庭院深深,当然故事也多多。您也许不知道,当年有位王爷为了建王府,把爵位给丢了。
哪位王爷呢?他就是郑王爷。您看好了,他还是位亲王呢。郑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之子济尔哈朗)府,在西单大木仓胡同。济尔哈朗在清初赫赫有名,他年轻有为,能征善战,在征服中原的大小战役中,战功卓著,属清朝的开国元勋,被封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郑亲王。郑王府的占地,东边快到西单北大街了,西边临近太平桥大街,您想面积有多大吧?
我小时候,在西城的二龙路小学念书,我们小学当年是王府祠堂的一部分,学校旁边儿有条小胡同,胡同的名儿就叫王爷佛堂。现在这所小学已拆,在原址建了西城区档案馆。
当年,郑亲王建这王府时,清军刚进关,王爷还在率领军队在南方打仗,看了手下人拿给他的建府图纸,嘿然大笑,对来人说:“仗快打完了,我也该享享福了。你们别小里小气的,要用心把王府建得气派一些!”手下人对王爷的这番话心领神会,回到北京还真没小里小气,不惜重金,把王爷府建得富丽堂皇,雄伟巍峨。结果惹恼了皇上。敢情清朝政府对王府的营建有定制的,郑王爷自持武功,把王府建得那么气派,真是忘乎所以了。史料记载,郑王爷因建府殿逾制(超标),于顺治四年(1647年)遭弹劾后,被罢官罚款。
清朝的法律真够严的,济尔哈朗堂堂的“铁帽子王爷”,就因为建府超标,把官儿给丢了。当然官没了,王府并没没收,王爷还是王爷,府也还是王爷府。
郑王府自东向西分三部分,现在仅存中部两个殿堂,以及西部花园的一部分。庆幸的是王府面阔五间的正门保存下来,后来是国家教育部的正门,我小的时候常到门口玩,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