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王子说:
资溪面包是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一样现象级的存在。之前跟资溪的张*深入探讨过资溪面包,目前,在全国至少有2万家以上的面包店具有资溪血统,作为政府机构要服务好这些在外的资溪人,不但要做好供应链,做好培训,更要做好服务。
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在绍兴,他的父亲也是资溪面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接班后,将资溪面包做到了超过50%以上的增长。与他深聊过,他对在绍兴的资溪面包战略和未来方向把控,让人钦佩。精耕当地区域,深化运营营销思维,加强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是资溪人的一个缩影。
我经常做烘焙论坛的主持人,他也参加过,他的认知、经验和高度在烘焙二代中是为数不多的。他就是钟涛,资溪面包二代的代表性人物。相信未来资溪面包会有更大的发展。
13万人的小县城,出了4600多个百万富翁,20多个亿万富翁。
致富秘诀竟然是:做面包!
01
相信看到上图就知道我在说——中国面包之乡资溪。资溪面包的开端和发展离不开两名退伍军人,张协旺和洪涛。
张协旺是资溪县大山深处土生土长的农民, 1964 年出生于饶桥公社杨坊大队双门石村。洪涛是浙江移民,因新安江建设大型水库, 1969 年随父亲来到资溪县高田公社翁源大队落户。
1984 年,张协旺、洪涛同时应征入伍。作为部队给养员的张协旺,经常去附近面包店采购面包,逐渐发现做面包是一门十分赚钱的生意,投资小,利润高。
1987年退伍的张协旺带着在军队中学习的面包技术回到家乡,与同是资溪人的战友战友洪涛合伙做面包生意。
开店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成为了当年人人向往的“万元户”。
资溪的人们,40年前连面包是什么都不知道。
听到张协旺和洪涛做面包赚钱的消息后,许多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开始跟他们学做面包。张协旺和洪涛也非常热心,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他们,很快就使得一批农民开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点燃了资溪人做面包的星星之火。
▲图源:鲍师傅
几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技术也是“五花八门”,对于当时的资溪人来说,做面包实际上是从一个农民到一个商人的“蜕变”,许多人经过艰难的“几轮”打拼才站稳脚跟,逐渐找到面包生意的“门道”。
资溪人凭着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不怕困难、敢闯敢冒的精神,历经艰险,顽强拼搏,做大做强面包产业。
通过亲带亲、邻帮邻的方式,一家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使得资溪面包产业不断发酵膨胀,逐步成为国内烘焙行业的主力军,谱写面包创业神话。
让没种过一粒麦子的资溪县,却成了“中国面包之乡”。
在资溪街头, 熟人见面打招呼最多的一句话不是“吃饭了没”, 而是“最近又到哪儿做面包了?”
02
资溪的“面包军团”出走全国,和当初沙县人出走全国助力沙县小吃的推广一样,带有浓厚的地域基因。
鲍师傅、泸溪河、詹记,这些被资本追着跑的烘焙界“网红”,都来自这个地方——江西抚州资溪县。
「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上完中学后,在江苏、河南等地都开过面包店。
2003年他决定北上,去首都北京闯一闯,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开了一家面包店。起初店里生意很不好,鲍才胜就去琢磨,最终无心插柳研发出了「肉松小贝」这个网红产品。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鲍师傅」已在全国多地开设直营门店,备受年轻人的喜欢。
主打桃酥出名的新中式糕点领导品牌「泸溪河」,创始人黄进很早就离开家乡,跟着老乡学做面包,一路摸爬滚打,历经艰辛。终于在2013年成立了新中式糕点品牌「泸溪河」。
除了鲍才胜、黄进等全国知名烘焙企业家外,资溪涌现出4万多面包大军,北起黑龙江,难抵海南,东至上海、江浙,西达新疆、西藏,随处可见资溪面包大军的身影。将1.6万家门店开到全国1000多个城市,年产值近300亿元。
如今,资溪的人们富了,满世界跑做面包生意。可是,资溪县还是个穷县,整个县近3年的财政总收入5亿多,全省倒数第一。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地政府也是操碎了心,努力引导产业资源回归,吸引资溪乡贤及烘焙行业领军人物返乡创业,共同打造“资溪面包”品牌。
2018年,资溪面包注册了商标,成为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并且,资溪县启动建设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涵盖中西点综合工厂等烘焙主产业链企业。
2019年,资溪拿出500万,对经过更新改造、通过鉴定验收合格后挂着“资溪面包”品牌的门店,每家一次性补贴了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