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澎湃新闻 cr:《资溪面包产业发展史》
面包店一炮而红,仅半年后,就实现了盈利2万余元。
而据相关数据,1988年时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一千两百元。
面包店火了,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慕名前来的乡邻络绎不绝。
后来有初代从事面包行业的资溪人感慨,在那时,大家都迫切想要更好的生活:
“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是因为热爱做面包,而去从事这个行业,都是为生活所迫,最起码资溪的第一代面包人是如此。”
张协旺前后带出的300多名徒弟不断发展,资溪面包帮也不断壮大/图源:成都商报
对于前来学习的人,张协旺一概答应教学,带出了不少“徒弟”。
如果说张协旺给“面包之乡”的诞生种下了种子,那么他的徒弟钟启文(麦香村创始人),无疑是后来浇水施肥的人之一。
起初,资溪面包技艺并不算成熟。
“一开始就卖三款面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配料分量全都凭感觉。”
初代资溪面包师们便去全国范围内求学,再将更成熟的经验带回资溪。
“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
历经数年发展,他们不仅在江西资溪一带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江西面包帮”,还创造了一批知名烘焙品牌。
“中国面包城”产业园/图源:新华社
在当时的面包江湖,人们一提到“江西面包帮”颇为服气。
“这帮人身上,有种野生又机灵的气质。”
而在资溪当地建的面包生产工业园,更是成为了“面包界的中央厨房”。
其生产和运输能力,满足着产业城周围半径300公里范围内、300多家面包店的日常供应。
从成品到各类半成品,每一个面包卖给谁、卖到哪里,往往在生产线上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图源CCTV2《天下财经》
当然,庞大的资溪面包军团,也引领着“面包时尚”的潮流。
不仅“盛产亿万富翁”被当做美谈,业内盛传“江西面包帮”的成功秘诀,也在于他们的集体行动“推爆品”。
比如桃酥卖得好,就集体卖桃酥,主打一个人多力量大。
“不吹牛,你每天吃什么面包、什么面包成为当季热品,背后可能都离不开资溪人的努力和推动。”
“资溪面包是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一样现象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