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四川省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居住在四川的现生大熊猫,无论是种群的数量还是种群的密度都处于全国最高水平。
四川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水资源优质且丰富,成为它们天然的栖息地。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等山系由四川北部向南延伸,位于嘉陵江、涪江、岷江和大渡河等河流的中上游,此处群山排布,高低错落,供熊猫取食的竹子分布海拔700至3500米不等,长期生长在亚高山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及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林冠下。这些山地不仅为现生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丰富的水源,还供给了诸多隐蔽场所。
“有敌情,隐蔽!”
(图:卧龙大熊猫俱乐部)▼
“滚滚”是“熊”为何又叫“猫”
“滚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古已有之,古籍上对其名姓也有诸多记载。
大熊猫古代名字
(图: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而“熊猫”作为其生物学意义上的学名,则源于近代外国人对它的发现与研究。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Fr Jean Pierre Armand David)来到四川省,给当时被当地人起名为“竹熊”的大熊猫起了一个学名叫“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
其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对其进行充分研究后,将其取名为“黑白相间的猫熊”(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类学家们经过仔细研究后,对于大熊猫的学名采用了米勒·爱德华兹的叫法。
“举jio(脚)同意咯”
(图:卧龙大熊猫俱乐部)▼
而“猫熊”怎么就变成现在的“熊猫”了?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我国在重庆首次展出大熊猫标本,展出的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着“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故而国人都把“猫熊”读成了“熊猫”, 并延用至今。“大熊猫”这一称呼便约定俗成,从此流传下来。
而在此之后,世界和中国对于大熊猫的研究越来越多。四川省,便成为了解和保护大熊猫最直接的窗口。
邂逅“滚滚”的最佳地点:四川成都、卧龙、都江堰、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