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泊船呈诸公写作背景,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4-04-04 04:00:49

舞乐百戏俑在汉代人物陶塑中最引人注目,包括舞蹈、 演奏、杂技等陶俑。南阳汉墓出土大量汉代乐舞俑,乐俑、舞俑各个造型生动传神。乐俑坐姿柔美、表情专注,舞俑或格调高逸、含蓄典雅,或挥舞自如、热烈豪放,形象地展现了汉带贵族歌舞宴乐的鲜活场面。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百戏”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百戏”乐舞的繁荣与上层统治者的喜好有关,《史记》记载高祖刘邦回家乡与父老乡亲宴饮到酒酣耳热时击筑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唱大风歌,并叫在场的儿童都跟他一起合唱。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广,乐舞表演艺术在前代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并出现了专职的歌舞艺人。同时国家乐舞机构——乐府也十分重视民间采风活动,除了搜集大量的“赵、越、秦、楚之歌”外,还搜集黄河与长江流域各地的民歌一百三十八首,并进行加工提高和演出,这对促进“百戏”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生活安定,这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时民间的歌舞活动已很普及,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钱人家是“钟鼓五乐,歌几数曹”,中等人家是“鸣竽调瑟,郑舞赵讴”。人们不但喜欢观看“百戏”乐舞表演,而且在闲暇时也自娱自乐。达官显贵更是几乎宴宴都有歌舞、杂技相伴,以助酒兴,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社会上喜好百戏,不仅是送葬用品里要安放乐舞、杂技俑,而且还有为活着的人玩耍而做的。王符《潜夫论·奢浮篇》 载“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优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可见当时就有专门制造和买卖玩具的作坊。

潭州泊船呈诸公写作背景,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9)

西汉出土的玻璃碗

潭州泊船呈诸公写作背景,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10)

高新区滨河花园出土的汉玻璃串珠

潭州泊船呈诸公写作背景,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11)

汉代灰陶牵马胡人俑

该灰陶胡人俑是1978年7月在南阳市苏家大坑岸边一汉墓出土,南阳市博物馆王儒林同志前往征集的。该墓同时出土两件,形制基本相同。灰陶立姿,手一举一伸,左手五指张开,右手上举牵马,握一细长形物已失。从形状上看,似为马鞭。俑头上无帽,眉毛凸起,珠目,高鼻,高颧骨,大胡须塑成平板状高高翘起,头顶及身上有三个圆孔。上身穿圆领短袍过膝,足着长筒靴,高74厘米。同墓还出土一件灰陶马,应为该俑所牵之马。这类胡俑,从事的可能是养马或者御夫的职业。《汉书·霍光金日磾》中,记载了休屠王太子战败后由战俘沦为奴隶,在黄门养马的故事:“休屠王太子…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官,输黄门养马。”养马、御马是当时较多胡人在汉朝采取的一种谋生方式,因此这类俑出土较多。在汉代,“胡人”是指我国古代西部、北部及西域各族人。《汉书》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博物志》云:“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上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因此,考古界将出土的深目、高鼻、多须的人物俑统称为胡俑。西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西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强,到东汉时期,已经有大量的胡人流寓到中原地区。表现在考古学文化上,东汉时期南阳地区的墓葬中开始出现以胡人俑随葬的现象以及作为墓葬建筑材料的画像石、砖上,也已较多刻绘从事不同职业的胡人形象。从出土资料看,当时南阳地区豪强地主势力较大,豪强地主庄园拥有较多胡人奴隶,应该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南阳方城,出土了一块胡人画像石,上面还有“胡奴门”三字题榜。画面上的胡人光头无发,左颊黥印,深目高鼻,下颌上翘,是非常典型的胡奴形象。“胡奴门”即胡奴门吏,门吏、武士是胡人从事的主要职业之一。南阳地区汉墓中出土为数最多的看门守门、养马牵马阉牛、执盾执钺、执锸执棨戟的胡人,很可能都是豪强地主庄园的附庸奴隶,生时满足主人的一切需求,包括守门、养马、种地、武装防卫等等,死后就塑成陶俑陪葬在主人身边。从出土的汉代胡人俑可以看出,胡汉战争结束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胡人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胡汉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同时,这种胡人俑雕塑艺术的独特造型,是南阳汉代高超的陶塑造型艺术水平的再现,是当时历史进程中的胡汉融合交流的艺术积淀和人物见证,其价值在我国汉代陶瓷美术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潭州泊船呈诸公写作背景,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