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外卖的壹读君 | 彤 子
你爱吃鸡吗?拿到鸡肉后,你会怎样做?
通常清洗是处理食材的第一步,很多人习惯用流水清洗食材。当网友拿到标明“勿清洗生家禽”的鸡肉时,内心充满了疑问。
2019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曾警告消费者,不要用自来水清洗生鸡肉,避免沙门氏菌等有害细菌随水珠飞溅到灶台、餐具及其他食物上,造成食源性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是遍布全球的人畜传染性病源因子,“善于”在家禽中传播,虽有疫苗预防发病,但大部分疫苗不能产生肠黏膜局部免疫,不能彻底阻断传播,因此需要加强卫生防范措施:
1. 鸡肉无需水洗,特别不要在水龙头下冲洗。
2. 切鸡肉需要独立的菜板。
3. 鸡肉放入冰箱保存时,需要放在一次性袋子里,隔离其他食物。
4. 处理生鸡肉后,需用肥皂洗手,冲水时间超20秒。
除了生鸡肉,无需水洗的还有肉馅,因为肉馅会被水“洗没”。
你洗肉馅的样子
如何有效洗肉?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讲述了洗肉馅的故事:
妈妈让孩子把冰箱里的肉馅拿出来,等化开后晚上包饺子吃。结果孩子是个劳模,顺手洗了肉馅,然后肉馅就在劳模手中消失了……晚餐由饺子变“片儿汤”。
听到肉馅不用洗的喜讯,有些懒人非常开心,有些“劳模”不能接受。
“劳模”们提出:清洗是处理食材的必要步骤,以前每次都洗,以后也是。
世上本不需要探讨“肉馅该不该洗”的问题,洗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在洗肉馅这件事上行为如此不统一?这事,怪食谱。
食谱介绍其它食材时,非常详细:香菇要用热水泡发;西红柿要先洗净;土豆要去皮。介绍肉馅、肉末就一笔带过,处理方法一概不提。
众人自然各凭想象,自由处理,并默认别人也是这样。
不洗肉馅之人也开始阐述自己的理由。例如,洗过的肉馅水多,油炸时有炸锅风险。
李现一记三分远射!哎呦!没进!
当然厨房老手也不怕炸锅,他们都是徒手火中取栗而面不改色的英雄!人家不洗肉馅还是怕影响口感。
口感是人类追求美食的动力。为了获得好口感,很多餐馆对肉馅配料比例要求极高,洗肉馅导致的水分残留会影响配料比例,必然是不能洗的。而且肉上有油脂,用清水冲洗作用不大,就像粘满油的手用清水洗不掉一样。
那么如何有效洗肉?
洗生肉需要用淘米水浸泡,但淘米水准备起来更麻烦,也只能洗掉肉表面的浮灰,*菌消毒还是靠烹制过程中的高温。
淘米水浸泡猪肉
高温可以消灭大部分病毒、细菌,但高温并非万能。
高温、水洗挡不住的隐患
加热*菌法是大众熟知且广为应用的灭菌方法,80℃的温度持续20分钟,就能消灭大部分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然而,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T)不仅耐高温,还能致癌。
黄曲霉毒素“业务范围”广泛,粮油制品、调味品、肉类、鱼虾类、乳制品……吃的东西里都能检出黄曲霉毒素,连高温都伤它不得,水洗自然也没效果。
那黄曲霉毒素就天下无敌了吗?其实霉菌有个共同的致命弱点——怕射线。
早在1905年国外就有了用“辐照”来处理食品的专利。现在的食品辐照技术主要使用伽马射线、X光或者高能电子束处理各种食物。射线能引起细胞DNA损伤,从而*死致病细菌、霉菌,阻止食物变质并延长保质期。
食品行业的灭菌技术不止是为了百姓健康,也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世界上有大约25%的粮食在收获后的储存运输中因为霉烂、发芽和长虫等造成损失,而辐照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损失。
辐照还特别适用于肉类、调料等不适合加热灭菌,原材料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多数人却对辐照技术有天然排斥:只有有害物怕辐照吗?我们也怕辐照啊!只有黄曲霉毒素致癌吗?射线也致癌啊!
支持食品辐照技术的专家表示,该技术经过充分研究,有关食品辐照安全性的研究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只要执行生产工艺规范,食品辐照是安全和有效的。
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辐照灭菌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的肉制品,主要通过低温法或低温 低氧法保质。
低温法:肉类食品,0℃的条件可以保存20天不变质。
低氧法:以加入氮气或二氧化碳,进行脱氧处理或密封等方法,让食物和空气隔绝,防止变质。
购买密封、冷藏的肉制品,一样能躲避黄曲霉毒素的攻击。
病从口入,除了购买安全的食物,还要区分生食、熟食、生鸡肉的处理工具,并保证厨房卫生安全、定期消毒。
“流水不腐”,以前我们都认为流水洗东西最安全,现在“流水不洗生肉”刷新了我们的认知。那么你还会洗生肉吗?
仰集. 学会洗食物[J]. 健康必读, 1994(4):40-40.
樊晓盼, 王思雨, 马俪珍. 蒸煮蔬菜发酵香肠的品质评价%Quality Evaluation of Cooked Fermented Sausage Supplemented with Vegetables[J]. 肉类研究, 2015, 000(009):1-5.
侯玉周. 《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书评[J]. 核农学报, 2006(04):63.
梁橙橙. 绞好的肉馅要少买[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