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人员首先拿出一块完整的西瓜,然后将它用干净的刀具和砧板切成四份,然后用不同的条件保存。它们分别是常温下不裹保鲜膜、常温下裹保鲜膜、冰箱冷藏不裹保鲜膜、冰箱冷藏裹保鲜膜,然后将这四块储蓄了24小时的西瓜拿出来检测,结果发现每25g西瓜中检测出了45个细菌。
(这里用“个”为单位表示细菌数量显然不太合适,或者说这里的细菌应该改为细菌菌落更合适一点)
随后实验人员又用切过肉的砧板和菜刀重复了上面的操作,结果细菌群落的数量居然增长到了8400个。“一口8400个菌落”听上去很吓人,实际上,和国标规定的“25000个菌落”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隔夜西瓜完全是卫生食品啊!
既然隔夜西瓜这么干净卫生,那么为什么总有人吃出肠胃炎呢?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怪?
隔夜西瓜的“毒”从何而来?实际上网上很多有关“隔夜茶,毒如蛇”、“隔夜菜,会致癌”、“隔夜西瓜不能吃”的谣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总爱把“隔夜食物一晚上能增加无数细菌”作为证据。
不可否认,数量众多的细菌确实会加快食物变质的速度,比如在常温下的剩菜肯定比在冰箱里更容易变质。但是要说西瓜在冰箱里放一晚上就有“毒”了,估计很多经常吃剩菜剩饭的老一辈人是不信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用错了食物变质的标准。食物有没有变质关键不看细菌的数量,而是要看是否产生了致病细菌,有害菌是否在大量滋生。
比如,我们知道吃不完的海鲜、肉类和豆制品是很难保存的,因为它们更容易产生肉毒梭菌,这种病菌会分泌世界上最毒的“肉毒素”。再比如我们常见的霉菌,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霉菌孢子附着在食物上,在舒适的环境中大量滋生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