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韩国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确立了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经济政策,全力发展工业,几乎将三分之二的财政都用来发展工业,更多的资源向城市倾斜,自然而然也就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首先便是耕地被大量占用,用于工业发展,其次便是农民的收入在逐年递减,于是,从事农业的人便越来越少。
1970-2005年间,农业人口在韩国总人口的比重由49.5%降到7.6%,每年平均下降5.2%。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便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生活在农村的青年都想要走出家乡,到城市里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他们更乐意于到城市的工厂去工作,而不愿像父辈一样当靠天吃饭的农民。
久而久之,留在农村的便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劳动力大量减少,这也加剧了韩国农村的空壳化,以及城乡发展的差距。
而政府忽视农业发展的结果,是韩国一直以来都沿用小规模、家庭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早就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的种植方式。
这样的生产模式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并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
03 过度保护韩国的工业在既定的政策下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创造的“汉江奇迹”也就是不断向前的工业化道路,但农业却衰落了一大截。
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产量下降,质量不高,价格不断上涨,可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自然是越来越高,口粮自给率仅为47%。粮食危机对一个国家而言,显然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灾难。
韩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于是开始出台各种政策,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想要改变农业落后的现状。
但是,长时间挤压造成的困境,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得了的。韩国政府多次调整农业保护政策,但都没有收到什么好的效果。
实际上,政策调整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政府对于农业颇有些过度保护的意味。
政府调整了农业发展的政策后,不断提高对于农业的补贴。目前,韩国农业补贴居全球首位。
韩国的农业补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价格扶持、粮食生产补贴和其他财政补贴。
在价格补贴上,韩国政府立足于提高农民收入这个目标,采取“高价买入,低价卖出”的策略,以保护农户的利益。也就是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总算开始关注农民的利益。
粮食生产补贴以扶持农业发展为主,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提高、农业生产设施的升级、精细化种植的大力推广等等,目的是让韩国农业往现代化的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