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笼包初名“南翔大肉包子”,后称“南翔大包子”,再称“古猗园小笼包”,现叫“南翔小笼包”。它有百年历史,诞生于清末同治十年。最初的创始人是一家点心店――日华轩点心店的老板黄明贤,后来他的儿子在豫园老城隍庙开设了分店。
它使用的是“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每两面粉必须制作 10 个馒头,可见小笼的皮子是很薄的;小笼包里的汤汁,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所以喝起来很鲜美。里面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
美食家唐鲁孙曾经这么评价上海小笼:上下四边厚薄擀的十分匀称,而且只只完整,绝不会一夹漏汤。
褶子口要闭合,馒头皮要薄,做工讲究,如果你留心,你去数褶子,能数到十几到二十个褶子。体小、馅大、汁多、味鲜、皮薄、形美,都是衡量它好坏的标准。
到上海吃,可以去城隍庙最老的那家南翔馒头店。鲜肉小笼和蟹粉小笼也都是招牌,汤汁鲜美,肉丸厚实,去城隍庙他家,直上三楼,不用排队还能吃到最好的。
吃的时候记住一句口诀:一口开天窗,二口吸口汤, 三口全吃光。
无锡小笼包
其实我个人是不太能吃无锡小笼包的,因为一来太甜了,二来肉太多了。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慕名去吃,这其中还包括了乾隆本人。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于1751年旧历二月十九日到无锡,宿北营盘(石塘湾北)的龙舟上。他早在出巡前就决定要到无锡秦园(寄畅园)。二十日晨,御驾从黄埠墩换乘小船到秦园,品尝了小笼包,之后小笼包名气很旺,一直流传至今。
皮薄卤多、口味鲜甜是无锡小笼包的特点。加入了酱油、生姜佐料,入口就很鲜甜。
但传统无锡小笼其工艺全无锡仅剩一家会做,那就是惠山忆秦园。
传统小笼与新式小笼相比,面皮更为「死」,卖相也并不饱满。但是皮非常薄,口味更偏鲜洁,没有新式的那么甜。后来民国后融合了上海口味的新式小笼出现,传统小笼基本消失。
如今我们吃到的无锡小笼包都是新式小笼,在汤汁上用的是红汤,偏鲜甜的卤味。皮相比较上海汤包也厚上一些,汤的口味还是比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