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目表上不仅有河南拉面,也有上海特色的面条。
面馆24小时营业。老板是河南人。
以上是上海的河南拉面的几大特色。
不要小瞧这一家家面馆,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年盈利10亿以上的产业(以1000家店保守估计)。
河南拉面目前在上海有2000家店,这些年还辐射到周边城市苏州。每家店老板的年均利润100万。
这些面店背后的老板,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十里铺镇。
据上海襄城商会统计,襄城有5-6万人在上海从事拉面行业。
而十里铺镇的付家庄,出了上海河南拉面第一人。600户人家有300户在上海做拉面。
河南老乡们达成以上这些所花的时间,是28年。
02
1993年,付家庄的崔陈义在黄浦区肇周路开了一家拉面馆。最初挂的名字是“兰州拉面”。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人最常吃的还是阳春面。
在全面取消粮票前的几年里,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不收粮票的、溢价的私营店。
1989年1月16日《解放日报》上关于拉面风行的报道
1989年1月16日的《解放日报》第二版《又一股“西北风”——上海人品尝“兰州拉面”》一文写道:
“具有西北特色风味的拉面,现在正在悄然替代越来越难觅踪影的阳春面。”
“前两天,笔者有心驻足在江阴街一家餐厅前,观赏那位头发略卷、腰系白围单师傅的拉面‘表演’……目前到上海来承包和开设拉面餐馆的据称已有四五十家之多。”
有别于上海面馆用机器压制的切面,在三十多年前,手工拉面作为新风潮席卷了上海。
这些店不少没有名字,就叫“拉面店”、“牛肉拉面店”,或者作为“饮食店”的一个品种。
师傅们徒手拉面,成了一道带有表演性质的景观。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胡展奋当年也去围观了。
“当当当,一边敲一边拉。当时看的人很多。这种店呢,往往是看的人比吃的人还要多。”
“我也是其中一份子,像‘戆大’一样看着,觉得奇怪:面不都是用机器轧的吗?怎么好用手拉呢?手拉的面条怎么好一根根那么细呢?”
崔陈义如今在自己的店里手工拉面
而这种面和正宗兰州牛肉最大的区别就是,放咖喱。
“(咖喱)香味飘得老远老远,缺点是到晚上打出来的嗝还是咖喱(味)。”胡展奋说。
崔陈义就是借着这股风潮,1990年到上海打工的。
1987年,19岁的他先从老家襄城到开封打工,在市中心的一个夜市摊位做“兰州拉面”。
三年后,一位上海老板找到他,请他到自己位于十六铺的“兰州拉面”店当拉面师傅。
在这家挂名“兰州拉面”的店里,崔陈义每天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0点。但收入不错,500元一个月。
等到1992年、1993年,拉面师傅的月收入涨到了700-800元,高于当时大部分上海人的工资。
攒到了钱,又问老板借了一万元后,崔陈义开出了自己的店。店名用“兰州拉面”,卖的是白切牛肉。
等到1996年左右,崔陈义把店名改成了“河南”。理由很简单,“想到(我们)是河南人,就挂河南人的牌子”。
崔陈义的河南拉面店早先的样子 /截自襄城县电视台《咱们襄城人》栏目
改招牌的同时,他又对拉面做了改良。用牛骨、鸭肉、鸡架熬制浓汤,再放入咖喱粉,并想出了红烧牛肉面这个品种。
不过这个灵感来得令人意外,来自桶装泡面。对,就是你知道的那个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看着好看,那我们也自己烧红烧嘛。”
1992年,台湾人魏氏家族做出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迅速成为当时的爆款。
崔陈义或许是无意,但就此创造出了今天河南拉面店的拳头产品。
这一碗红烧牛肉面,被网友戏称“还原方便面外包装袋画面肉量的质感”。大块的牛肉盖在拉面上,确实非常相似。
于是,以咖喱浓汤为基底的河南拉面雏形,就此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