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舒(美食作家)
1949年10月1日晚上6点,立在东长安街的北京饭店从未如此热闹。
这是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日子,直到天黑,人声依旧如沸。这样的暄腾,足以烹出一席盛宴。
600多位宾客走进警卫把守的北京饭店,共赴开国大典后的国庆宴会,也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开国第一宴”。参加宴会的除了有*、朱德、刘少奇、*等人,还有社会各界代表,其中就有茅盾、梁思成等。
这是北京饭店头一遭办如此大阵仗的宴会,虽然他们曾经荣幸地给末代皇帝溥仪的婚后派对提供过食物。但在建国初期,要想容纳近千人同时宴会,北京饭店最为合适,但它也有弱点——没有中餐厨房——最后临时搭了个200平米的中餐厨房。
老北京饭店厨房旧影
当天的国宴菜以淮扬菜为主,这是*的决定。当时的政务院(国务院)典礼局局长余心清从北京著名淮扬饭庄“玉华台”调来9位大厨,分别是朱殿荣、孙久富、王杜昆、杨启荣、李福连、王斌、李世忠、杨启富、景德旺。
朱殿荣的弟弟朱殿华当时是北京饭店的理发员,他也参与了国宴服务。他回忆,9位大厨各个身怀绝技,面点师傅孙久富,走路一瘸一拐,手上功夫却了得,凭一己之力做了供600多人吃的淮扬汤包。几十张大圆桌,每桌坐8人,路线和空间是专门设计的,足以保持传菜通畅快捷。朱殿华在前面负责端菜,后来成了足球运动员的史万春则在这场宴席上负责给各界代表斟酒布菜。
当晚,那群新中国见证人到底吃了些什么?
时任北京饭店“宴会总管”的郑连富曾保留一张原始菜单,后来在文革期间被毁。此后,人们只能根据亲历者的记忆逐渐拼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