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利用家中的冰箱做棒冰(插图By 罗志华)
海派文献研究工作者、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曾经专门研究过上海市民与冰箱的渊源:在电冰箱和冰淇淋传入中国前,中国人饮冰,多为窖藏冰。从前在上海北郊的乡村,可见一座座用稻草搭成的冰仓。每到隆冬时分,池塘结冰,便将冰块敲下,运到冰仓地窖中储藏起来。到了夏季,再将冰运出来应市。当然,这样的冰是不能直接入口的,而是用来降温或间接冷冻食物的,如酸梅汤、绿豆汤、冰啤酒等。
用水汽降温的冰箱:以木板制成多层
在电冰箱普及之前,上海的家庭中曾经有一种不用电的冰箱,在木箱下藏以冰块,使木箱中的蔬菜水果保持较低温度不致腐坏,但冰块每日要更换,颇为不便。另有一种用水汽降温的冰箱:以木板制成多层(上图中只有二层),再制圆形之柱,植立桶中。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开始出现进口的电冰箱,然价格非常昂贵。1936年,海上名公子徐欣木宣告*,其当初花费八万元所购之北极电冰箱,被法院拍卖。
孙莺家中的第一台冰箱是上世纪80年代末买的,是双门的双鹿电冰箱:
小时候我对冰箱里的灯很好奇,研究为啥门一开,冰箱的灯就亮了。夏天,我家冰箱里放的都是自制橘子汁和酸梅汤(用酸梅晶冲出来的),冷冻室里是大加仑冰砖。小时候好奇心强,什么都想放到冰箱里去——包括香蕉、葡萄、黄瓜,这些都冻过。不过,我从小不爱喝任何饮料,这一点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
“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电冰箱就是一段似水年华的记忆,和夏天的绿豆汤、竹躺椅、夜乌子、叫蝈蝈、盐水棒冰,以及弄堂口‘阿有坏个棕棚、藤棚修伐’的叫声混在一起,永远留在夏夜的梦里。”孙莺说。
作者:严山山
来源: 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