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成
经过3月中旬的短暂“夏天”后,眼看清明节又要来了。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说起清明,就不得不提寒食。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因寒食节与清明节只相隔一两天,在唐代时,两节合一为清明节
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节日,就离不了吃!
就象春节吃汤元、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在四川,清明的传统食品是艾蒿馍馍。
其实,四川以外,还有不少省份也吃艾蒿馍馍;这习俗,说不定是湖广填四川“填”到四川来哩也未可知。
最早的艾蒿馍馍,是採摘野生艾蒿的嫩梢,切碎后与米粉或面粉、红糖作成饼,蒸熟食用。早先清明时节,野艾正发嫩梢,家家户户都爱做,墨绿色的艾蒿馍馍,清香甜糯,大人娃儿都爱吃。
后来,用上述的艾蒿面团,像包汤元一样,用芽菜臊子作馅,或用甜豆沙作馅,再用玉米壳壳包起蒸熟。这样拿起来方便,吃起来更香甜,吃不完的也好存放。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与时俱进,传统的艾蒿馍膜就少有人做了,代之而起的是艾蒿馍馍的商品化。但是只靠野生的艾蒿显然不行,只能省掉艾蒿不用。现在的商品艾蒿馍馍,没有艾蒿,自然没有清香和绿色,即便有色,也是用莴笋叶水水、甚至色素染哩;蒸的时侯,下面垫张绿叶,改名叫“叶儿粑”。
就是这种叶儿粑,好几个地方争相把自己标榜成叶儿粑发源地。请看下面的段子:
“叶儿粑又叫艾馍,四川省传统小吃,原是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1940年新都天全斋小食店将艾馍精心制作,更名为叶儿粑。因有其独特风味,盛名远播。”
“叶儿粑又叫艾馍,是川西农家清明节传统小吃。1940年,崇州怀远“古镇人家”将艾馍精心改制,更名为叶儿粑。制作叶儿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色绿形美、细软爽口的特点,为四川名小吃之一。”
“叶儿粑主要发源地是在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的故乡。后流传到各地,根据各地口味特点做改良后,造成叶儿粑制作方式略微有区别。最正宗的宜宾叶儿粑在当地制作时,是用糯米粉做皮,内部加入芽菜和鲜猪肉炒制的馅,外面用裁切好的良姜叶包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