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年末整理房间时,翻到一本记录老药铺的书。
里面提到一则,厦门一带做肉骨茶的配方。
或许是因为天气干冷,也想着自己动手试一试。
于是,开始按方抓药。
按照方子,一点一滴将所需的香料与药材,逐项配齐。
将新鲜汤骨简单焯水,准备开煮。
然后,拿了把电子克秤到厨房。
将各味材料,称好所需重量,装入汤料袋里。
玉竹10克,熟地黄10克,当归5克……
沉浸其中的感觉,不知为何,莫名就感到特别舒畅。
它和那种懒人式料包,直接丢进汤锅去煮的感觉,或者找到一家风味正宗的菜馆,点菜后坐着等上桌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
不求快、不求速成,在当下居家生活里,反而带有“老派”怀旧味道。
和新茶友聊天,听到这样的说法。
茶友表示他虽然是00后,但喝茶还是喜欢老派传统做法,直接用茶包泡着随便凑合喝,一点没意思。
细想来,一步一步慢慢做,是一段休整心情的过程。
泡茶喝,不能急。
尤其冲泡寿眉散茶这般,梗叶舒展,蓬松张扬的茶叶。
按部就班,逐项操作,更能轻松驾驭。
《2》
一、找一个宽口盖碗。
盖碗的本质,还是一个碗。
去掉盖子后,和小饭碗的大小类似。
只不过为了方便泡茶,盖碗的碗口边沿都做了往外延伸。
即,往外撇。
宽口沿的盖碗,抓在手上能远离中心沸水热源,不容易烫手。
而盖碗的碗口直径,另有宽窄之分。
冲泡压制成饼,体积紧实的饼茶,选碗口稍窄一些的盖碗也无妨,投茶过程照样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