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塘炒龙虾图片,避风塘炒龙虾香港做法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5-03-23 14:18:14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也就是在同一年,一家名为「喜记避风塘炒辣蟹」的餐厅在谢斐道开业,从此,已经名震香江的避风塘炒蟹成功上岸,为两代香港人烙下味觉印记。

疫情之前,喜记在全球已经开设 53 间分店,如今有数家暂停营业,而位于谢斐道的喜记总店已经交由廖传喜的子女打理。2005 年,廖传喜回到广东增城老家开办酱料厂,其中最主要的原材料大蒜,一周用量达到 50 吨。2019 年,廖传喜涉足越南蟹养殖领域,他打趣地说:「10 米开外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哪只是马来西亚的(螃蟹),哪只是越南的,哪只是菲律宾的;往前走 5 米,就知道这只螃蟹哪个胳膊肉紧肉松,哪个胳膊肉多肉少;再走近拿起来一看,就能知道这只螃蟹还能活几个小时。」

出人意料的是,相比于香港中餐馆里各式的生猛海鲜,移植进内地的避风塘炒蟹却始终不瘟不火。

1978 年,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随后,咸鱼海味货栈、塘鱼货栈和海鲜货栈纷至沓来。这些货栈的开业,意味着计划外的河鲜海鲜终于有了自由贸易的场所。这一步,是农副产品价格放开的第一步。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粤菜在全国高档餐饮消费市场上迎来「大*四方」的 20 年。

避风塘炒龙虾图片,避风塘炒龙虾香港做法(5)

1990 年代初,粤菜文化可谓锐不可当,《1991 年度全国商业系统饭店(酒店)业五十强》报告显示,全国排名前五的企业中有三家都位于广州,单是这三家的总营收在当时已经超过 5 亿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粤菜馆和价格昂贵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国商务宴请的不二之选。在北京,粤菜馆是「三刀一斧」里的「三刀」;在成都,粤菜馆也把原本做川菜的高档酒楼挤得喘不过来气。在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的眼里,甚至鲁菜的衰败和淮扬菜的受限也都与当年粤菜的攻城略地不无关系。

1997 年,大*四方的粤菜终于在离成都不远的重庆首次折戟 —— 那年重庆直辖,香港回归。也就在这里,席卷全国的粤菜文化终于遇到了它的一生之敌。

1997 年 5 月 13 日晚,几位顾客到一号桥附近的粤菜酒楼「富丽华」用餐,结账时对一盘标价 56 元的藤菜产生争议。尽管店家声称藤菜由广东空运,价格自然昂贵,但由于藤菜在重庆菜市场里随处可见,顾客认为没有舍近求远的道理。争执中,酒楼方面出言不逊,称这是消费者素质低的体现。后来的两个月里,富丽华又出现一起投诉,有市民称其海白菜 38 元一碟,这个事件再次把富丽华推向风口浪尖。7 月 2 日,《晨报》记者赵晨吾采访富丽华时,酒楼依然坚称顾客素质低下。于是,一篇名为《不服宰就是素质低》的文章横空出世,引发后续一系列的报道讨论。一时间重庆人尽皆知富丽华一盘藤菜标价 56 元,此后的两年,富丽华生意一落千丈,于 1999 年彻底*。

避风塘炒龙虾图片,避风塘炒龙虾香港做法(6)

当避风塘炒蟹姗姗来迟闯入内地时,餐饮市场已被平价重辣的川菜馆和湘菜馆占领。© 新浪新闻

其实粤菜在重庆的折戟,主要还是因为彼时重庆人的餐饮消费观念与广东地区天差地别。1985 年,江津农民邹开喜做出了他的第一份酸菜鱼;1986 年,林中乐辣子鸡在歌乐山上印出「重庆名片」;1990 年,翠云水煮鱼诞生于机场路边 —— 在粤菜风行的 20 年里,辣子鸡、酸菜鱼、水煮鱼……茫茫多的江湖儿女为川菜交出答卷,配合着老成都的麻婆豆腐、自贡的水煮牛肉,川菜以麻辣出挑,无需粤菜正面交锋,就在京沪的餐饮市场站稳脚跟。

显然,避风塘炒蟹并没有获得粤菜发展的早期红利。当它姗姗来迟闯入内地市场时才发现,星星点点的川菜馆和湘菜馆早已将「辣」变成一门平价生意。2002 年北京东边的簋街,第一届小龙虾节将麻辣小龙虾推上北京夜宵的王座;西边的中关村,麻辣烫摊子里坐着还在读大学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重庆火锅直接让万山红遍,此时的小面还默默无闻。至于远道而来的避风塘炒蟹,不用想也该知道,它来晚了。

调味显得亲民,价格又居高不下,这是避风塘炒蟹在内地始终不火的主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另一原因 —— 避风塘炒蟹钟爱的越南蟹不符合内陆人对螃蟹的一贯审美。中国人自古就爱吃蟹,但自古爱的都是膏黄肥美的湖蟹。在唐代,李颀写道「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这两句之前就先交代了地点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避风塘炒龙虾图片,避风塘炒龙虾香港做法(7)

在内地赴港自由行的黄金时期,避风塘炒蟹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美食之一。© 1 颗葡萄

到了现当代,文人吃蟹更是日益讲究。在梁实秋看来,是不是大闸蟹不重要,但海蟹绝对不行。他写:「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当然我说的是河蟹,不是海蟹。在台湾有人专程飞到香港去吃大闸蟹。好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从香港带回了一篓螃蟹,分飧我两只,得膏馋吻。蟹不一定要大闸的,秋高气爽的时节,大陆上任何湖沼溪流,岸边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产螃蟹。在北平,在上海,小贩担着螃蟹满街吆唤。」

内地人对蟹的审美被长三角的湖水建构了一千多年,打破僵局也并非一朝一夕。澳门人爱吃的水蟹粥,香港人青睐的避风塘炒蟹,到了内地,通通显得贫瘠。尽管如此,海蟹的价格也绝不会因此便宜,所以在内地,避风塘炒蟹总给人一种豆腐卖成肉价钱的感觉。

北京表哥羊鸡店的主理人蔡佳俊在香港长大,从 2014 年在北京来广营开第一家餐厅起,店里的招牌菜之一就是避风塘炒蟹。据他说:「内地做这道菜的餐厅其实不少,但点单量上不去,因为在多数内地人看来,这始终只是一道下酒菜。」

避风塘炒龙虾图片,避风塘炒龙虾香港做法(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