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目前成为我市海鲜市场主打产品。
今年厦门市场的海蛎比往年同期肥美。
随着夏季的来临,处于伏季休渔期的厦门市场上依旧“鲜”味十足。“家里一周买三次海蛏,个个肥美。”近日,不少市民游客发现蛤蜊、海蛎子、海蛏等贝类大量集中上市。记者探访我市多个市场、商超发现,随着近几年养殖面积的扩大,厦门的贝类小海鲜正在成为夏日海鲜餐桌的主角,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美味选择。
逛市正值最佳赏味期 物美价廉吸引市民购买
夏季,正值贝类小海鲜逐渐肥美起来的季节。虽然是休渔期,但一大拨贝类海鲜强势补位,确保了市民餐桌不断“鲜”。生蚝、海蛎、蛤蜊、血蚶、扇贝、淡菜、海蛏……各种琳琅满目的贝类小海鲜,几乎撑起了夏季海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昨日上午,记者在八市的各条街巷里看到,花蛤、扇贝、蛏子、鲍鱼、海瓜子、河蚬等贝壳类水产品种类齐全,供应量平稳,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10%左右,每公斤花蛤25元、带泥海蛏26元,每公斤河蚬更是仅需要13元,物美价廉吸引了不少市民购买。
“现在正值贝壳类海鲜最佳赏味期,不管是花蛤煮汤、蒸蛋,蛏子油炒,都有不同的风味。”市民张女士对记者表示,贝类海鲜现在成了她家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周都要买上几次。文蛤加点冬瓜或者丝瓜煮汤,蛏子加丝瓜煮汤,味道都特别鲜美,是她家在炎热天气经常做的汤。
“除了蛤蜊和蛏子,海蛎也很好卖,今天一早上就卖了20多公斤,有很多是回头客。”在八市从事十多年贝类水产生意的刘先生介绍,海蛎一般是冬至后进入最佳赏味期,但是今年夏天因为气温较高,浮游生物繁殖较快,为海蛎的生长提供了较多的养分,所以海蛎较往年同期肥美不少。
营养高蛋白低脂肪含牛磺酸 较为生冷不宜食用过多
贝类不但味道鲜美,所含的营养也十分丰富。三级公共营养师黄超介绍,贝类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其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均衡,其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比牛肉和鱼类还高。“因为贝类通过糖原储存能量,并不储存脂肪,所以其体内脂肪含量非常低,通常在1%-2%。”黄超说,值得强调的是,贝类肉质中还有一种对大脑和眼睛发育很重要的物质——牛磺酸,其中海螺、毛蚶、杂色蛤含量最高。
黄超说,不少市民选择用贝类搭配冬瓜煮汤:“夏季天热时适量食用冬瓜能清热生津,但是要注意的是贝类水产虽然味道鲜美,但不论是海蛎、生蚝还是蛤蜊,贝类海鲜都属于生冷类海鲜,不建议过多食用。”
黄超建议,市民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搭配几片生姜,提升口感的同时也不会加重肠胃负担,引起腹泻、呕吐、过敏等不良反应。此外,黄超提醒,贝类海鲜也不宜与啤酒同时食用,否则容易引发痛风。
小贴士如何正确食用贝类海鲜
1.不吃内脏。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积聚在贝类生物的内脏中,而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因此,只能吃贝类的肌肉部分。“看颜色”是较简单清除内脏的方法。打开壳后,略微发黑的肉块多是内脏团。有些贝类内部有一根黑色的沙线,也不能吃。
2.挑外壳平滑的。相对于外表粗糙的生蚝、扇贝等,蛏子、贻贝等外表干净、平滑,附着脏东西少,相应污染也少。
3.盐水浸泡,充分加热。烹饪前,先要把贝类放入食盐水中“养”一段时间,这样能帮助贝类排出各种毒素和沙子,然后,用小刷子仔细清洁贝壳的表面。烹饪手法首选蒸、煮等,能彻底加热、*死细菌。烧烤易造成受热不均,外熟里生,建议少用。
(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刘佳盈)
,